侵华日军木石匣工事旧址
共 179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10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5月27日,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为了打破困境,日本政府和军部发生南下太平洋或北上进攻苏联的战略之争。
侵华日军军事工程(碉堡)平面示意图
民国三十年(1941年)春天开始,日本关东军驻扎于林西的475部队一个排和工程技术人员约40人,进驻木石匣四立本小村,勘察从林西叶来盖(兴隆山)天朝山至克什克腾旗木石匣四立本军事防线,构筑军事永备工事。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在蒙古军队和中国抗联配合下,向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动猛烈进攻。8月12日,苏联后贝加尔方面军第十七集团军和蒙古机械化骑兵集群,跨过中蒙边界,经锡林郭勒盟草原从达里、木石匣川和林西坝筒子沟三个方向进军克旗、林西。驻守在四立本的日军20多人追击歼灭。
建筑格局
侵华日军木石匣工事旧址
木石匣川位于大兴安岭南麓,是苏联经外蒙古进入中国锡林郭勒盟,经大兴安岭南麓战略孔道进入赤峰地区直下京津,或经林西向东进入东北的便捷通道。日本满洲铁路株式会社调查团已经发现了黄岗梁铁锡矿床和其他矿产资源。
侵华日军木石匣工事旧址
从民国三十年(1941年)春天开始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军在四立本至敖包一线构筑完成了15座钢筋混凝土永备碉堡工事,一座大型军备洞库,一座军用房屋及多处现仍未全部查清的隧道洞库,一道横亘在木石匣川上的反坦克锥防线,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防线,严密控制住了从锡勒郭勒盟草原经木石匣川到林西或宇宙地的两条交通要道口。
侵华日军木石匣工事旧址由15座碉堡、2座掩体、2座坚井工事、1座洞库、1座房址和1条反坦克锥分布线组成,呈绵延1.5千米的环状分布带。
主要建筑
碉堡
四立本村东沟口的大型碉堡,直径约25米,高5米左右,高标号水泥钢筋混凝土墙体厚达1米,顶盖厚0.5米,对木石匣川方向设一炮台,可安装100毫米以上大炮,旁边还有机枪射击孔,两边设有射孔,碉堡后面筑有混凝土廊道。碉堡内设有排水道、排烟道、休息室、弹药库和厨房,蓄水池囤积了大量大米、白面、食用油。
侵华日军木石匣工事旧址
四立本村北头紧靠公路边,清理出一座碉堡,有炮口、机枪射击孔和瞭望孔,有烟道,后门进碉堡设有倒打掩体墙和射击台,构筑坚固。从四立本村起始沿东山坡延宕到敖包村,在约2千米长的缓坡上,成点缀状或集团状分布有10余座碉堡,点状的扼守道口沟坎上,集团状的交错分布,相互掩护,布局严谨。这些碉堡大部分已倾斜破败,深埋于沙土中,但露出地面的仍坚固,露着黑森森的枪炮口。碉堡除了深埋于地下不知其构造情况,残留于地面的有的呈长方形、圆锥形或桥形,有的露出一层炮台和一层圆筒形瞭望台兼射击口。碉堡墙体迎川面厚达1米,背面墙厚30~50厘米。
侵华日军木石匣工事旧址
碉堡间有壕沟相通连,壕沟有盖,现在仍有轮廓,在敖包村通林西方向东口山嘴处,有一座圆形碉堡,保存得较完整,顶盖厚达50厘米,射击孔的铁框子还存在,里面黝黑,不知其深浅。
反坦克隔离带
四立本村至西山根,有一条宽约20米左右、长500米的反坦克隔离带,障碍物为圆锥形,每个直径1.5米、高约1.5~2米、间距约1.5米,后被村民砸毁,主要用途是用来阻击坦克、汽车、装甲车,当地村民称之为“石林子”。
洞库
洞库位于小东沟门一座山峰下,隐蔽,打开厚重的铁门,借助灯光,发现洞库建筑牢固,两座长10余米,宽2.5米,高2米左右两座洞库独立封闭,中间有一条长廊隔开,设有小窗相望,可贮存大量军事物资或人员。
住房遗迹
小东沟门沟口靠山坡有一处三间石砌住房遗迹。
文物价值
侵华日军木石匣工事旧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阵地。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侵华日军木石匣工事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侵华日军木石匣工事旧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义成永村四立本组。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侵华日军木石匣工事旧址,路程约63.4千米,用时约1小时15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