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山街道陶家岭社区

联合创作 · 2023-09-02 12:17

陶家岭村位于莱城东南20公里、艾山街道办事处东北3公里处。由陶家岭和安家岭两个自然村组成,位于钢城东北1公里处,地处丘陵,北依银山,南邻莱钢焦化厂,东靠铁铜沟,地理位置优越。耕地面积212.2亩,人口1446,集体企业8处,固定资产2090多万元。

据村碑记载,清朝初年,陶姓迁此建村。因址在银山前坡,冠以姓氏,故名陶家岭。据县志记载,安家岭则属玥庄乡,另据《安氏谱》记载,清朝末年,安姓由安家台子迁此建村,因址在山岭,冠以姓氏,故名安家岭,隶属于陶家岭村民委员会。

清末民国初,陶家岭村属逯家乡;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逯家乡•陶家岭”;1939年4月属清泥乡;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陶家岭村归新甫县清泥区;1951年属逯家乡;1956年复合并为清泥乡;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1962年属颜庄人民公社清泥管理区;1984年属颜庄办事处;1985年属城子坡镇;1995年属城子坡街道办事处,改称居委会;2001年城子坡街道办事处改称艾山街道办事处后,陶家岭居委会又属艾山街道办事处。

陶家岭的村民自清初聚居此处,繁衍生息,先后有刘、赵、安、李、吴、尹、柳、沈姓陆续迁聚,其中刘姓居多,但现在陶姓和沈姓已不复存在。

陶家岭村风淳朴,村民勤劳,世世代代以农为生。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秋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初级社,下设7个生产队。1956年春又转为高级社,村民全部加入,下设6个生产队,当时社长是安铨云。1958年又改称为颜庄入民公社清泥管区陶家岭大队。当时,由于村里大多数土地是山岭薄地,土壤贫瘠,又极端缺水,粮食产量不高,村民生活极端贫困。曾有谚语“有女去跳井,不嫁陶家岭”,是对当时情形的最好写照。

陶家岭村北的银山自然资源丰富,还留下了许多传说。由于银山地形险要,是当年防抗匪患的重要地方。山顶至今存有抗匪的山寨遗迹,虽历经沧桑,却依然默默地注视着陶家岭的变化。山寨中存有一块纪念碑,建于民国22年,它详细记载了银山山寨建立的过程以及发生在山寨里的激烈战斗。当时兵荒马乱,匪患不断。为了自卫,民国二十六年,陶家岭村联合周围村庄在银山上成立了红旗会,大约有300多人,推选陶家岭村民刘资元担任会长。刘资元带领红旗会会员英勇杀敌,并参与了抗击-“颜团”的斗争。

陶家岭人敢于吃苦,勇于创业。1971年,陶家岭村民开荒、围堰、平坟,改造了土地120亩,粮食产量也有所增加,村民生活有所改变。1973年各生产队纷纷成立了建筑队,服务于莱钢建设,经济收入有了增加。1982年,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加大了农业基础建设投资,投资26万元,打深井两眼,修防渗渠道数千米,引莱钢工业废水,使全村200多亩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1983年,在银山山脚下,又投资12万元打了一口深水井,彻底解决了陶家岭人的吃水和农灌用水问题。

陶家岭人上下一心,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1970年1月,陶家岭村抓住莱钢开始建厂的时机,发动家家户户砸石子,供莱钢建设使用;1980年村里合并了各生产队的建筑小队,组建了建筑大队;1984年,村里出资兴建了铁矿;1986年在建筑队的基础上,又组建了建筑公司,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1993年筹建了冶金材料厂,1994年兴建了汽修厂、石料厂、劳动服务社、炉料加工厂等4家企业,并以原先8家企业为基础组建成立了东泰实业公司。1995年兴建了丙烷厂、石灰石加工厂,1997年新建了水渣厂。全村90%以上的劳力都在村办企业就业,另外还安置了外单位100多劳动力。陶家岭成了闻名遐迩的“企业村”。在不断发展壮大集体企业的同时,还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1997年村民赵会成投资4万元建起了空心砖厂,年收入2万元;吴茂祥办起球团厂,年收入3万元。如今,个体私营业户已达30多家,出现了村办、民办、联办企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群众生活步步提高,陶家岭率先跨人了全市“小康村”行列,家家有了电视,90%以上的户有了摩托车。

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为发展村民生活福利事业创造了条件。他们对原有村庄进行了规划改造,新盖了10幢“将军楼”,5幢居民楼,使198户居民住上了90多平方米的楼房;硬化、绿化了1500米楼前街道,规划栽植了5公里绿化带,为村民统一安装了自来水、闭路电视、电话;建起了“六配套”学校和标准较高的幼儿园、卫生室。上交的统筹集资、村民的耕种、灌溉、收割、打麦以及农业基础建设投资,全部由集体负担。6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享受120元的生活补助,对老、弱、病、残家庭及时给予救助。

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还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村里加大投资,兴建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文明市民学校、青年民兵之家,安装了闭路电视差转台,并充分利用这些阵地,开展文明市民教育;新建了篮球场,乒乓球室,成立了娱乐中心,寓教于乐。特别是常年开展的“十佳文明户”评选和“六进家”活动使村风、民风有了很大改观。1998年9月,陶家岭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话村;2000年10月,又发展为“手机村”。陶家岭人按时上下班,业余生活丰富,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陶家岭人崇尚文明,重视教育。据刘氏家谱记载,民国前,刘家设私塾多处,教书先生最有名者为吕仲远,村中80岁老者大都拜他为师。1934年,陶家岭小学创立,当时任教的是刘加祥老师:1950年9月9日,陶家岭在村南新建了 2间屋,学校随后迁到那里.当时只有一名教师是刘加明。1957年3月学校由一个复式班发展到2个复式班。直到1984年,学校搬迁到村北新校,小学班级才有了正规的单式班,拥有教职工6名,教学成绩逐年提高。1996年后,村集体投资60万元,建起了一栋二层教学楼,高标准配套。同年建成了高标准的陶家岭幼儿园。为了接送在村外上学的学生,村里还投资12万元,购买了一辆大客车。刘新华是高考制度恢复后第一个大学生,考入山东工业大学。如今已有48个学生考入大专以上院校,其中尹建波1996年考入清华大学,安厌峰1993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为鼓励学生学习成才,陶家岭设立了助学金,对考中的大中专学生分别奖励2000元、600元、300元,家庭困难的还另有照顾。

陶家岭两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1999年7月,居党支部被命名全市红旗党支部;1999年9月村调委会被-授予全国模范调委会;2000年7月,获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勤劳善良的陶家岭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建造了一个乡村里的“都市”,全居到处呈现出一派富裕、祥和的新气象,陶家岭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镶嵌在十里钢城。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陶家岭社区附近有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汶源风光区、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岭村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双烤肉等特产,有莱芜梆子、花鼓锣子、鼓子秧歌、济南羽毛画、章丘芯子等民俗文化。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