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
共 930字,需浏览 2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唐咸通元年(860年),潼南大佛寺大佛造像首凿佛首,成于广明元年(880年)。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潼南大佛寺大佛造像佛身始初成,开凿跨越五代以及北宋,时间长达250多年。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潼南大佛寺大佛造像完全凿成。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二月,大佛造像装銮饰金完成,至此大佛通身贴金。
清嘉庆七年(1802年)、同治九年(1870年)、民国三年(1914年)和民国十年(1921年),潼南大佛寺大佛造像又先后4次重装金身。
20世纪50年代,因修建崇龛水库,千佛寺一带进行大规模采石,岩体上部几乎被削平,致使崖壁上部的造像几乎被完全截去,仅崖壁下部的部分造像得以幸存。
2011年,大佛寺摩崖造像在修建公路时暴露,考古单位进行了发掘清理。
建筑特点
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由大佛寺摩崖造像和千佛寺摩崖造像组成。大佛寺摩崖造像开凿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内容以佛教题材为主,达111龛734尊,次为道教题材,计12龛190尊,儒家及其它题材较少,仅5龛8尊。共计摩岩造像128龛,932尊。千佛崖摩崖造像共有43龛,各类造像311身,题记31则,开凿年代到可从元明追溯到中唐,以晚唐、北宋时期造像为主。
主要建筑
文物价值
千佛寺摩崖造像时代较早,造像题材丰富,雕刻精美,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佛教考古价值。其发现丰富了川渝地区石刻造像实物材料,对研究佛教在该区域的传播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大佛寺摩崖造像和千佛崖摩崖造像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晚唐至宋代,这体现了中晚唐至宋代这一时期西南地区佛教艺术的昌盛和造像技艺的发达,这为研究唐宋佛教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研究唐宋西南的宗教信仰、民风习俗、历史以及工艺美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保护措施
1956年8月,大佛寺摩岩造像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千佛寺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合并。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