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关帝庙

东山关帝庙

共 177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历史沿革

明朝初年,关帝信仰传入东山。
明洪武二十年 (1387年),为抵御日益猖獗的倭寇,主持福建军务的周德兴在此筑造城池并在城东建一关王祠,“刻像祀之,以护官兵”。
明正德三年 (1508年)正月,云霄富户吴子约与铜山善士黄宗继等9人募众扩建。
清康熙三年 (1664年),庙宇毁于东山迁界。
清康熙二十年 (1681年)重建。清代康熙年间,台湾收归中国版图后,台湾信徒纷纷到东山关帝庙分灵,并不断地衍生与发展;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漳州府志》卷二十八“古迹”记载:“关帝庙,郡城者,在开元寺右,明万历元年(1573年)建,东隅射圃一再北门外里许。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县汪绅文重修,镇海、陆鳌、铜山各有庙。”
后又历清道光二年 (1822年) 、清同治九年 (1870年) 、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民国九年 (1920年)及以后多次重修
东山关帝庙自1992年起连续举办30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平均每年吸引50余家岛内宫庙、团体参加,接待台湾同胞近6万人次,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对台交流活动之一。
1996年11月20日,东山关帝庙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格局

东山关帝庙建筑面积680平方米,有门楼、前殿(拜庭)、大院回廊、大殿及花园等,轴线长40米。主座面阔3间,进深6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整座殿宇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有金木雕、石雕。殿顶琉璃铺瓦,庙脊彩瓷剪贴,一饰“双龙戏珠”,一饰“丹凤朝阳”,其余为花鸟鱼兽。

主要建筑

庙门

东山关帝庙庙门
东山关帝庙庙门,亦称“太子亭”,为牌楼式,为华表楼亭式古艺术建筑,由六根圆石柱顶托着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捧着一座宫殿式楼亭,亭上有各种独具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彩瓷剪贴雕,造型生动,千姿百态,流光溢彩。每拱一斗九升,叠彩垒金而上。楼亭顶端饰彩瓷剪贴“八仙过海”、“八兽图”及唐宋帝王将相造型塑像120尊。华表石柱刻“大明正德吴 子约敬送”。横梁正面刻“嘉靖壬寅五月吉日前劝缘子孙重修”。飞檐下前额竖一方镂花镏金匾,上镌“武圣殿”;后额亦竖一方镂花镏金匾,上镌明万历年间铜山进士文三俊敬题的《关帝圣君赞》。

大殿

前殿
东山关帝庙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间,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大殿左畔竖《鼎建铜城关王庙记》龟趺碑,为明正德年间住持僧月堂和尚所立

历史文化

1988年8月,台湾文衡殿率先组团到东山关帝庙谒祖。
1990年11月8日,台湾大溪普济堂为首的7间庙宇,奉关帝铜像,前来挂香过炉;此后,频频往返于两岸之间。
1995年1月,东山关帝庙神像从东山港直航基
至 2013 年,东山已举行了二十二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每年都邀请台湾各地关帝宫庙组团前来参加。

文物遗存

东山关帝庙殿内悬挂台胞奉送的“忠义千秋”“ 圣德流芳”、“ 追源谒祖”等颂匾;大殿上悬挂着一对木刻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为明崇祯八年 ( 1635 年)黄道周辞官返里时,为关帝庙题写的。

文物价值

东山关帝庙大殿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歌山顶,屋面饰以地方传统手工艺剪瓷雕。庙内饰以金木雕、黄金漆画、石雕等,有“艺术博物馆”之称。庙内保存明代以来的23通碑刻和三处摩崖石刻,是见证该庙历史沿革的重要文物。
关帝庙内回廊厢房、丹墀龙陛,华表僧舍,建筑工艺精湛。庙内存有多方石碑刻、柱础、铜钟、香炉等珍贵文物,其中的金木雕、石雕更是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乃珍中之珍,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1996年11月20日,东山关帝庙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东山关帝庙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岵嵝山麓风景区内。

门票

东山关帝庙,包含在风动石景区的45元门票内。

交通

厦门、福州、汕头有直达班车到达东山岛,其中厦门湖滨南路汽车站每天上午八点和下午一点有车发往东山。
漳州东火车站前广场有到东山的班车;或坐8路车到新城汽车站转乘到东山的班车。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