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挂甲山摩崖造像从北魏太和元年(477年)开始至明朝正统九年(1444年),900多年间历代摩崖石雕。现存摩崖石刻隋、唐风格尤甚,个别龛为金代风格,宋代摩崖造像无实物保存,唯有石刻题记存留于此。
建筑格局
挂甲山摩崖造像由西至东共分有5个区,每个区有2~3龛,多为火焰式或尖拱形,山势南北纵列,一端靠连绵的山峰,一端临小河,隔河是石头城。山东靠北的山岩有许多曲尺形石壁,形成一幅幅的摺状平面。平面上保存着很多古代雕刻。第一处向东的一面刻有两个佛像,左边的佛坐在仰着的莲花台上,右边的横坐在大象背,向北的一面有带笑容的佛像,像的左上部略有残缺,佛为双脚交叉坐。像的两面都刻有大隋开皇二年等字。第二处石刻向东的一面,左边是坐在莲花台上的佛像,像一手支着头,一手摆在膝上,左腿下垂,右腿屈坐;向北的一面浮雕有佛像及胁侍。佛坐在须弥座上,后有背光胁侍立在两旁,旁有宋代年号的题字,向北一面石刻已被石板与废土掩住。
文物遗存
挂甲山摩崖造像衣纹线条非常简练流利,旁边刻有宋黑宁二年、大金皇统五年、大定九年等字及不明年代的唐太宗請佛诗。 向东一幅是唐开元年间刻的题字,一面连有三个金,都凸雕着一佛二胁侍,像是长方形脸,有螺形发醫,笑容可掬。
历史文化
解放前反动军队曾在这里修筑工事,因此大部石刻已被埋入土中,沿着山崖下旧战壕上下搜寻,可以在多处看到从土中耸出的摩崖顶端字迹,证明土中还有着不少的埋藏,在每一石壁的顶上,并露有椽孔痕迹,可以知道这些石刻原先是有走廊一类的小型建筑物保护着的。当地传说尉迟敬德随唐太宗出征时,曾在此山憩兵挂甲,故有今名。
在挂甲山东侧山岩上有许多曲尺形的石壁,这些折状平面上也保存着大量雕刻艺术品,与石窟中的圆雕相比,这些平面上的雕刻基本采用了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的手法。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挂甲山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挂甲山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吉昌镇。
交通
乘坐吉县公交1路可前往挂甲山摩崖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