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镇

联合创作 · 2023-08-15 04:52

地名由来:一说因此地古时有一间祭祀五通神的五通庙而得名;一说因上地有五个路口分别通往桂林、两江、宛田、保宁、公平等地,故名。

五通镇位于桂林市西郊,距市区30公里,距临桂县城20公里,距桂林两江国际机场18公里,东与灵川、北与龙胜相毗邻,是原义宁县府所在地,历来为桂北四大古镇之一,更是临桂县北部七个乡镇20万人口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镇区交通发达,新建的高等级公路——321国道横穿镇区,是通往龙胜、湖南、贵州的交通要道,桂海高速公路和湘桂铁路也邻近镇区,是集陆运、航空为一体的现代工贸综合发展的中心小城镇。五通镇辖一个居委会、十四个村委会,总面积158平方公里,其中镇区建成面积l.6平方公里,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4.3万人,其中镇区人口1.3万人,耕地总面积4.9万亩。境内环山拥抱、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盛产驰名中外的“五通青皮蔗”及享誉区内外的“银簪茶”、“谷雨茶”、“清明茶”、“泗江沙田柚”、“五通香芋”等名优特产。勤劳精明的五通人,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按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为古镇二次创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历史沿革:

五代,置义宁镇,治今五通镇。

晋天福八年(943年),义宁镇改为归义场;寻又改为义宁县,隶桂州。

南唐开运三年(964年),义宁县改隶溥州。

宋乾德元年(963年),义宁县改隶桂州;宋开宝五年(972年),义宁县废。

次年,复置义宁县,依旧隶桂州;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义宁县改隶静江府。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义宁县改隶静江路。

明洪武五年(1372年),又改隶桂林府。

清乾隆六年(1741年),义宁县析地另置龙胜厅,隶桂林府。

民国二年(1913年)义宁县隶漓江道;次月6月,义宁县隶属桂林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11月,义宁县直隶广西省;民国十九年(1930年),义宁县属桂林民团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今镇域设桑江镇;次年3月,义宁县改属桂林行政监督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今镇域设五通、仁和、保宁等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义宁县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3月,义宁县直隶广西省;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义宁县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1952年8月11日,义宁县撤销后改为灵川县第八区(五通)第九区(仁和)。

1954年6月,又改为临桂县第八区(五通)、第九区(仁和)。

1958年8月22日,设红旗公社(后改五通公社)。

1959年3月,五通公社分设为五通、保宁两公社。

1961年6月,调整为五通、仁和、保宁3个公社和五通镇。

1966年4月,又调整为五通、保宁两个公社和五通镇;同年,保宁公社更名为红星公社。

1969年2月,五通镇划归五通公社。

1973年,红星公社复名保宁公社。

1984年10月,五通、保宁两公社撤销,分别设五通镇和保宁乡。

1990年,今镇境有五通镇(设14个村公所、1个居委会)和保宁乡(设8个村公所)。

2005年8月,保宁乡并入五通镇。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