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文庙

咸阳文庙

共 2257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09:59

历史沿革

据明代万历《咸阳县新志》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县丞孔文郁主持修建文庙。
明宣德三年(1427年),重修咸阳文庙。
明天顺三年(1459年),重修咸阳文庙。
明成化十年(1474年),重修咸阳文庙。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重修咸阳文庙。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更建咸阳文庙。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葺治咸阳文庙。
清同治五年(1866年),葺治咸阳文庙。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葺治咸阳文庙。
民国初期,将原明洪武四年(1371年),所建成隍庙第一道木牌楼迁建于文庙最南端,原棂星门位置,现为咸阳博物馆大门牌楼。
1962年,在原咸阳文庙旧址上建立咸阳博物馆。
1963年,将明代咸阳城隍庙的部分建筑拆迁于原文庙戟门、明伦堂位置,建成一殿和三殿,在明伦堂西侧建成偏院正殿和偏院前的小牌楼。
1987年,维修一殿。
1991年,维修东、西两庑。
1994年,落架维修大门牌楼。
2003年,维修三殿。
2005年,维修一殿。

建筑格局

结构

咸阳文庙现存大部分为明代建筑,坐北面南,共有四进院落,总面积为8531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212平方米,平面为曲尺形。主要建筑有牌楼、一殿(原戟门处)东西两庑、大成殿(二殿)、二三殿(原明伦堂处)、小牌楼、偏院正殿等。大成殿及东西两庑为原文庙建筑,大门牌楼、一殿、明伦堂、小牌楼、偏院正殿为明洪武四年咸阳城隍庙建筑先后迁建于文庙。大门木牌楼,东西长13米,高12米,四柱三楼式,歇山式屋顶。有主楼和次楼,明间斗拱十五踩、翘,云朵拱,出檐深远。

特点

咸阳文庙木牌楼采用彩釉琉璃花脊,绿色琉璃筒瓦铺面。
咸阳文庙

文物遗存

一殿

一殿(原文庙戟门处)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东西长20.6米,台基高0.8米,南北宽9.7米,单檐歇山式屋顶,青灰板瓦屋面。斗拱为一斗三升。台基部分的踏跺、垂带、象眼保存完好。

大成殿

大成殿面阔五问,进深四问,东西长21.70米,南北通宽11.9米,台基高1.1米,单檐歇山顶,青灰筒瓦屋面,在前台左右两边有砖雕八字形小影壁。正脊、垂脊、戗脊、博脊搭配紧凑。前檐有廊,廊深3.4米,檐柱六根。三踩单昂斗拱,翼角起翘。前有平台,台基部分的踏跺、垂带、象眼基本保存完好。

东西两庑

东西两庑各面阔七间,进深两间,东西通宽7.2米,南北长13.6米,五脊硬山式顶,青灰板瓦屋面,前有回廊,廊深各2.4米,各有檐柱六根。

三殿

三殿(原文庙明伦堂处)面阔为明三暗五(前金柱两根,内金柱四根),进深四间,东西长16.8米,南北宽12.3米,台基高0.45米。五脊硬山式屋顶,青灰筒瓦屋面。梁架结构为四椽袱带前后乳袱,檩下有斗拱平枋、立枋。檐斗拱为一斗三升,云朵花板拱。

小牌楼

小牌楼为两柱三楼式,柱宽3米,庑殿顶,斗拱为九踩、翘,花雕板拱。绿色琉璃筒瓦铺面,飞檐翘翼。四根戗柱支撑,玲珑精巧。

偏院正殿

偏院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问。东西长13.4米,南北通宽7米,台基高0.6米。单檐歇山式屋顶,青灰筒瓦屋面,角梁起翘,高飞檐明显。前檐有廊,廊深3.4米,檐柱4根。五踩重昂斗拱,明问前檐为重翘斜昂斗拱。斗拱用材硕大,转角飞檐翘翼。

其他文物

咸阳文庙内现存明代石狮1对,清代石狮2对,清代与文庙相关的石碑2块。

保护措施

2003年,咸阳文庙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重点保护区(A区):咸阳文庙围墙向外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B区):A区四面外延,向东100米(包括凤凰台、圣母宫、崇圣祠等),向西、南各外延100米,向北外延50米。
2006年5月25日,咸阳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咸阳文庙位于陕西省渭城区中山街53号。

门票价格

免费。

开放时间

9:00一17:30。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