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共 3140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4-05-30 15:58

历史沿革

1955年,中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物陈列馆成立。
“文革”期间,中南民族学院被撤销,陈列馆藏品也被转移至中央民族学院保管。
1984年,在著名学者吴泽霖的倡议、主持下,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博物馆得以复建,并正式命名为“民族学博物馆”,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亲笔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该馆是中国第一座以“民族学博物馆”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
1989年,在著名学者潘光旦之弟潘光迥的资助下,民族学博物馆征集了以三滴水床、雕花脸盆架为代表的一套珍贵土家族传统雕花家具。
2000年春,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民族学博物馆和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合并。
2006年6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再度单独建制。
2008年,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投入近千万元对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进行维修改展,
2009年底,工程基本完成。新展览突出民族特色,内容设计中民族志方法的运用,体现了民族学博物馆的学术特点。

场馆布局

综述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有《美美与共》《记忆武陵》《工艺奇葩》《椰风海韵》《斑斓霓裳》《枫香树下》《锦上添花》等七个展厅。

展厅

场馆特色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武昌南湖之滨,馆舍建筑依山就势,随自然地貌高低分布。在空间处理上,以3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的内院为中心,利用不同尺度和长宽比及闭合、开敞等富有变化的组合方式精心构筑,既将庭院、走廊、大厅、内室连为一体,又科学地划分为展览、办公、库房三个功能相对独立的区域。屋上盖琉璃瓦,并缀以飞阁重檐,秀丽玲珑。整个建筑既庄重典雅,又和谐明快,融入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少数民族的建筑风貌。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馆藏文物

综述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藏品主要通过征集、捐赠、收购等途径取得,该馆文物藏品中,绝大多数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物,以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物为主;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文物藏品基本上是民族文物,其类别有服饰、字画、竹木器、金银器、石器、陶瓷器、铜器、铁器、玉器、钱币等;截至2019年末,该馆藏品有10480件(套)。

重要藏品

经过几十年几代博物馆人的不断努力积累,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已收藏中国中南、华东、西南等地区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文物一万余件,包括少数民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文史档案、宗教器物、书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不少堪称珍品、孤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象京族的“绣花彩”宗教服装、仫佬族的对襟绣花女服、黎族的刻木记事实物等在各民族地区民间早已失传,甚至不见于当地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全国较为罕见。
2000年6月,由国家民委和云南省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民族服饰博览”会上,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受湖北、广西等省区的邀请,派人携有关民族服饰代表相关民族参展,弥补了该民族传统服饰的缺撼!如不用一颗铁钉、采用中国传统木作工艺榫卯衔接、结构巧妙、做工精致的土家族传统雕花家俱,代表了土家族传统民间手工艺的极高水准。豪华的土家族三滴水床,床花板上用浮雕和镂空等手法雕刻有土家族服饰、兵器、乐器、狩猎工具以及反映人类生殖崇拜的瓜果、花卉等。还有反映土家山寨艳阳高照,皓月当空,河上跨桥、河中行船等几十幅文化内涵丰富的图案,表达了土家族人民对“人杰地灵,人寿年丰”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土家族洗脸盆架虽无三滴水床的气势,但盆架上细致的图案,高超的雕刻技艺则更胜一筹。此外,还有蜡染、壮锦、土家锦、黎锦、侗锦、剪纸、傩面具,及中国南方古代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物——铜鼓等藏品。
藏品

藏品保护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建设有藏品部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藏品的保管保护工作。藏品管理严格按照《藏品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进行管理。不仅有完备的文物藏品纸质档案,还建立了藏品管理数据库。藏品的保管工作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展厅、库房内均安装了空调和除湿设备,配备了安全防火器材。为了更好的保护藏品,库房内文物根据质地不同,采取分区保管。按照《博物馆安全保卫规定》和三级风险等级安全防护规定要求,馆内设立安全保卫科,选配专职保卫干部,重点要害部位安装技术安防设备和综合报警监控系统设施,并配备专职保卫人员,坚持24小时执勤。

文化活动

宣传教育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诸多新闻媒体曾用专题、专栏形式对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作过宣传介绍。
20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文物陈列馆创建之初,馆内专家学者在参加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和民族识别的工作中,就收集了大量的反映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民族文物,主办的展览接待了印度总理尼赫鲁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方面人士。
1986年下半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成功举办了《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展》和《海南黎族传统文化展》,并向社会开放,面向广大观众,尤其是武汉市及其周边的广大中小学生,普及民族知识。
1990年3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应邀赴上海参加“1990中国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荣获收藏大奖,在上海展览的8天时间内。
2010年,初湖北省文物管理局开展的武汉城市圈博物馆纪念馆优秀陈列展览展示评选活动中,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重新布展的《多彩民族》展厅喜获“最佳创意奖”,成为武汉城市圈内唯一获奖的高校博物馆。

科学研究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建馆初期,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工作人员就参加了当时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
上世纪80年代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重建时期,吴泽霖关于“民族学博物馆主要是为科学服务的,它是一种传播知识性的专业博物馆,是建立在民族学的基础上,同时也是依附于民族学而存在的”、“民族学与民族学博物馆的关系,正如化学或物理与它们的实验室的关系相似,是一体中的两个部分,相互依赖促进的。实际上民族学博物馆就是民族学的一种间接的田野调查的基地,双方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共生状态”的论述,既是该馆建馆的理论指导,同时也建立了民族学博物馆在学界的地位。
1984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新馆建立以来,该馆专业人员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近20部,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所获荣誉

1995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成为武汉市首批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8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被武汉市有关部门认定为“武汉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0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荣获“湖北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2006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获得武汉市“年度博物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1年09月10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被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 ”。
2013年5月2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2022年11月29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入选中国科协2021-2025年第一批补充认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

机构设置

参观信息

浏览 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