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銮寺

共 1066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09:44

历史沿革

据寺内碑刻记载,寺庙始建于唐代,初名灵溪寺。后来唐僖宗赐名“回銮寺”。
五代时,寺庙毁于战乱。
宋建隆三年(962年),寺庙重建,改称兴国寺。北宋末年又被损毁。
金天会、大定年间(1161—1189年),寺庙再次重建,恢复寺名“回銮寺”。
清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一年(1686—1702年),寺庙重新修葺。
民国五年至七年(1916—1918年),回銮寺东廊改作砖窑,重修寺内关帝庙。后又成为马场、仓库。
2006年,回銮寺再次重修。

建筑格局

回銮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562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两侧为东西配殿、垛殿及厢房。现存建筑大雄宝殿、天王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明、清建筑。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剪边。梁架结构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前后搭牵通檐用四柱。殿内采用减柱造,前檐斗拱六铺作单抄双下昂,后檐斗拱四铺作单下昂,单拱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回銮寺是宋元时期古建筑艺术的宝库,寺内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天王殿、过殿和垛殿、明王殿等现存建筑,较好的保存了宋元明清以来各代建筑的原始营造实例,堪为古建筑艺术的珍贵载体,具有文化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回銮寺
2006年5月25日,回銮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回銮寺位于山西省介休市绵山镇兴地村。

交通信息

在介休市乘坐公交205路,兴地站下车,步行500米即到达回銮寺。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