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銮寺
共 1066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09:44
历史沿革
据寺内碑刻记载,寺庙始建于唐代,初名灵溪寺。后来唐僖宗赐名“回銮寺”。
五代时,寺庙毁于战乱。
宋建隆三年(962年),寺庙重建,改称兴国寺。北宋末年又被损毁。
金天会、大定年间(1161—1189年),寺庙再次重建,恢复寺名“回銮寺”。
清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一年(1686—1702年),寺庙重新修葺。
民国五年至七年(1916—1918年),回銮寺东廊改作砖窑,重修寺内关帝庙。后又成为马场、仓库。
2006年,回銮寺再次重修。
建筑格局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回銮寺是宋元时期古建筑艺术的宝库,寺内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天王殿、过殿和垛殿、明王殿等现存建筑,较好的保存了宋元明清以来各代建筑的原始营造实例,堪为古建筑艺术的珍贵载体,具有文化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回銮寺
2006年5月25日,回銮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回銮寺位于山西省介休市绵山镇兴地村。
交通信息
在介休市乘坐公交205路,兴地站下车,步行500米即到达回銮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