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子石摩崖造像

共 1784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据乾隆《巴县志》记载,明玉珍为“镇水妖驱鬼怪”,命都察院邹兴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在人头山对面高崖之上雕凿弥勒大佛,以镇江中水妖保黎民平安。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又在弥勒大佛附近凿造了五尊造像。
2020年6月,启动第一期修缮工程,于2021年11月竣工。

建筑格局

弹子石摩崖造像背依山崖,面对长江。现存造像8尊,古建筑五佛殿1座。元代的造像1龛,高10.6米,宽10.14米,深2.8米,龛内造像为一弥勒佛二胁侍弟子。五佛殿为清代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宽18.5米,进深两间,深7.7米。殿内石壁有一龛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凿刻的3尊三世佛像,佛高4.5米,两侧各雕文殊、普贤骑青狮、白象。
弹子石摩崖造像

主要建筑

大佛造像

大佛造像开凿于元末,背东向西,依山雕凿。佛龛高10.6米,宽10.14米,深2.8米,岩石为黄色砂岩。龛楣处修建有歇山式屋顶覆护,佛龛正前方是石砌台阶,逐步降至长江边。龛内造像为弥勒佛二胁侍弟子。弥勒佛为善跏跌坐,高7.5米,头上高肉髻刻以螺发。面相方圆,表情庄重而敦厚。佛像上身内着僧祇支,腰上束带作花结,外披袒右肩袈裟,以袈裟一角搭敷于右肩头上。下身穿大裙,两腿上的圆弧状衣纹自然流畅,疏密有致。左手抚膝,右手屈举至肩,以无名指扣向拇指,余三指自然分开,坐于长方形台座上。双脚赤足,踏于地上。台座两端各雕一身双手合十的弟子立像,高2.3米,二弟子均交领袈裟,一老一少,年老者居左,年少者居右,虔诚作礼。在龛左侧10米处,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摩崖题记,文云:“大慈大悲大愿;佛骨佛眼佛心。”中间观音像已毁。
大佛造像

五佛造像

五佛造像
五佛造像位于五佛殿内,为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凿造。龛高6.4米,宽11.55米,进深1.4米。龛内造像中央为三坐佛,两侧为二弟子。三坐佛高4.5米,皆为结跏跌坐。主佛头已残,内着僧袛支,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下着裙,胸腹之间束带,露出左足。左右抚膝,右手屈举肩部,手印与大佛相同。该佛坐于卧牛之上,牛首回望,袈裟衣纹覆于牛背上。左、右坐佛皆为禅定印,头皆残,坐于长方形台座之上,服饰与主佛相同。左侧弟子骑狮子,头残,穿交领袈裟,略低于三佛。狮子前爪伏地,头近地面,身体作俯冲形;右侧弟子面相方圆,光头,有圆形风帽及帽箍,穿交领袈裟,坐于大象背上,大象跪卧,长鼻、双耳、四牙,尾巴刻于壁上。

五佛殿

五佛殿建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三重檐歇山式屋顶建筑,依山而建,采用山地抬梁式屋架。座东朝西,面阔5间18.5米,进深2间7.7米,通高17米,建筑面积290平方米,占地面积145平方米。
五佛殿

历史文化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红巾军将领明玉珍率部入川,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统一全川,建国号曰大夏,定都于重庆。当年,长江重庆段水患频繁,江水流经“大佛”这段江面滩险浪急,行船常在这里触礁沉没。民间相传,对面江北岸有座酷似人头的“人头山”,有妖魔兴风作浪才使滔滔江水湍流汹涌,导致行船至此,常遭灭顶。“明教”崇尚光明,反对黑暗,认为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光明世界就会来临,百姓美好愿望就会实现。明玉珍为“镇水妖驱鬼怪”,在人头山对面高崖之上雕凿弥勒大佛,以镇江中水妖保黎民平安。

文物价值

弹子石摩崖造像是重庆市区内规模最大的摩崖造像,是重庆地区元代石刻造像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唯一可确认的农民起义军政权凿刻的佛教造像,对于研究古代宗教、艺术以及元末明初四川特定的社会历史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保护碑
2013年5月3日,弹子石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弹子石摩崖造像被国家文物局纳入首批“川渝石窟示范项目”。

旅游信息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