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大夫祠
窦大夫祠又称英济祠、烈石神祠,位于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上兰村,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建的祭祀建筑,也是历代地方守臣及民间百姓祈雨场所。现存建筑中,山门、献殿、大殿等是元至正三年(1343)重建,局部还有着宋、金时代的建筑风格;其献亭较大,后檐柱用大殿明间廊柱代替,结构严谨而独特。
文化
文化特点
窦大夫祠建筑巍峨壮观,古朴幽深;大殿中塑有窦犨坐像,神态自若。祠周围环境更是十分优美:清泉自烈石山苍崖下汩汩而出,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泉水温度较低,人称“寒泉”,与翠柏古祠交相辉映,古雅有趣,“烈石寒泉”成为太原名胜之一。寒泉旁小庙前有“灵泉”二字碑刻,相传为宋徽宗赵佶所书。祠内有许多侧柏,枝干粗壮。
建筑特点
窦大夫祠现存建筑中,山门、献殿、大殿等是元至正三年(1343)重建,局部还有着宋、金时代的建筑风格;其献亭较大,后檐柱用大殿明间廊柱代替,结构严谨而独特。
历史
建筑历史
窦大夫祠的创建年代不详,最晚当在唐代之前。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汾河大涨,祠院被淹,遂北移重建。此后“邦人祈求,屡获感应。”因此,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宋徽宗追封窦华为英济侯,“英济之名,盖取生而英灵死而济物故也”故窦祠也叫英济祠。窦祠重建后,历代均有修葺。主要建筑正殿、献亭、山门殿都是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重建。窦大夫祠有50多间殿堂。其中琉璃团龙山门、方形藻井式献亭、五间悬山式正殿都是元代遗物,部分保留宋金风格。殿内供大夫像,美髯长须,风度翩翩。左有梧桐木,俗传手摸可除百病,现仍光滑溜圆,光可鉴人。祠亦有八景之说,“神龛梧桐”为八景之一。祠左有明代的保宁寺和近代的赵戴文公馆。
文物保护
2001年6月25日,窦大夫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窦大夫祠有八景,明三暗五、鼓楼石柱、透灵神碑、二郎手印、神龛梧桐、红马出祠、香台砂座、石洞出檐,后三景遗失已久。
山门殿
山门殿内原塑有红白两匹骏马,传为二郎坐骑。门殿两边钟鼓楼,殿西侧是祠内八景之一“鼓楼石柱”。鼓楼的四根柱子是石柱,而东侧钟楼小亭的柱子则为木柱。进入祠院,迎面便是献亭,占地130多平方米,4根大柱直径达0.8米,将亭顶稳稳撑起。
献亭
造型雄伟,飞檐翘角,宛如大鹏展翅,令人赞叹的是它的藻井,完全由木块和木条交错层叠咬合构成,没有一个钉子,而且排列疏朗,造型精巧,呈八卦图形,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献亭是陈设祭品的享堂,使人感兴趣的还有窦祠的献亭与主殿两大建筑连为一体,这在别的祠堂还不多见。
大殿
内供窦大夫坐像一尊,两旁显得空阔,据说是为龙王留设的祭台,百姓在祈雨时要把龙王请人大殿祭拜。在窦大夫像左侧有一株碗口粗的梧桐树枯干,锃明瓦亮,犹如涂漆,传说是因为游人礼拜之后都要用手摸一摸树干,以求抹去百病,日久天长,梧桐便被摸得光亮照人。这也是窦祠八景之一,称为“神龛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