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加班、裁员三重暴击,AI人才高薪神话破灭
眼看“AI四小龙”即将迎来第一股。
“万万没想到,最不起眼的一家,竟成了上市竞赛里的黑马”,一位商汤的员工发出了这样不甘的感慨。从2015年在中科院孵化成立,到2021年7月20日顺利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议,云从科技仅用了6年,为“AI四小龙”中最年轻的公司。
但云从的在职员工们,却并没有表现得特别激动。据Tech星球从“四小龙”员工及猎头方面多方了解到,“四小龙”的员工平均月薪是AI行业不太高的20-35K之间,与之前脉脉上传言的数字基本一致。而云从在“四小龙”薪资水平排行里垫底,过去也出现过个别员工年终奖发放拖延现象,五险一金直到今年5月依然有部分员工未按照全额12%缴纳。即便上市,大部分现有员工的手中也没有股票。
上图:脉脉职言区,用户总结的“四小龙”月薪排名;下图:2018年AI领域秋季校招薪酬待遇对比(部分),统计自各公司过往招聘信息
如今,去“四小龙”的办公楼里拜访一圈,会发现几乎清一色的年轻人面孔:“AI造风”最疯狂的2015到2016年间,他们前仆后继地选择了人工智能的专业方向。
三年前的秋招季,正是AI招聘最火爆的时候,为了能在工位上塞满“双一流”、“QS200”院校里的硕士和博士,“四小龙”不输于互联网大厂,也给应届生开出35-50万的诱人年薪,直逼5年经验的普通研发工程师的平均水平。
“高价应届生”制造了行业高薪的繁华表象。但是,等到真正进了“AI四小龙”工作两三年后,“内卷”一词如魔咒般出现。就连和这群年轻面孔长期合作的猎头,也为他们感到不值:“‘四小龙’整体涨薪速度就很慢,遇见高学历候选人2年总共涨薪不超15%,更是家常便饭。”
风口过后,无论是“四小龙”还是AI行业,都面临着盈利和发展的瓶颈。AI对人才的吸引力热度还会持续多久?在人工智能实验室、互联网大厂、和以“四小龙”为首的初创公司之间,AI从业者们又该何去何从?
亿欧智库:2000-2020年4月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新创公司数量
“加班、降薪、裁员”三重暴击
“在过会消息出来前,我们一度以为只是说说,项目忙到没时间管这种事儿。”一位云从的算法工程师告诉Tech星球。毕竟此前AI企业上市也一度喧嚣,但大多被终止。
“四小龙”工作的忙碌程度,并不亚于互联网大厂。已从云从跳进阿里的员工向Tech星球吐槽:“阿里至少上班不打卡,而云从不仅需要打卡,组里还给我们按照加班时间排名”,这种风格让他打从心底不喜欢。
被工时所困的远非只有云从一家。刚在7月2日停止IPO的依图,其员工也抱怨“一周打卡72小时,经常半夜才回家”的强度。此前被行业认作“排头兵”的商汤,每周工时据传为55小时,并实行过考勤排行,经常排名末尾的人会被点名或约谈。“在任务重,项目急的部门,996和大小周在所难免。”
而一位商汤的HR对Tech星球回应称:并不存在996的说法。“8小时工时以外的时间,加不加班看员工自身效率。”面对这样的说辞,在一些商汤员工看来,相当于官方并不承认加班,进而意味着没有像过去字节跳动、快手等互联网公司这样丰厚的加班补贴。
相比其他行业,人工智能对从业人员背景有着更严苛的要求。尽管聘用年轻人居多,人力成本的高支出依然体现在了公司账面上。从2018年到2020年,云从研发费用累计11.8亿元,其中2020年的研发费用占营收的77%;依图2020年上半年投入研发费用3.81亿元,和营收相当。
在2021年已经过去的半年间,“降薪裁员”的疑云依然悬在云从员工的头顶。一位云从员工告诉Tech星球,“今年实施新的业务组织架构,加上每年初绩效评估,会有优胜劣汰的优化,但没有传言20%这么严重。”另一位被优化出局的员工则戏谑道:“降薪裁员在AI界又不是什么新鲜事儿。都是节省人力成本的常规操作,没烧到投资人的钱之前,先烧员工的钱。”
类似的故事,在依图正以更严峻的形势上演。7月14日,钛媒体报道称,依图科技接近完成第三轮裁员,目标削减至200-300人,整体裁员规模超70%。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看下年终奖更拉胯的云知声和深兰科技,心里倒是稍微好受点。”
一位行业分析师告诉Tech星球:削减人手的背后,不仅是为了降低财务账面上的成本,也是在AI热度爆发、人才供给量上来之后,给更优秀、更年轻的劳动力提前留出人头空间。像自动驾驶类的项目,已经出现在越来越多研究生的校园项目里。
谷雨数据统计的2017年以来新增热门专业量显示,国内高校正高速增设大量AI、大数据方向相关专业,人才供求差距缩小,势必影响未来行业的薪资水平。
谷雨数据:《近20年来,新增热门专业数量变化》。这里列举新增数量变动最大的9个专业,采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名单数据统计
与大厂PK,哪里才是人才更好的归宿?
Henry是一位专注AI行业人才搜寻的猎头,主做BAT大厂客户的他,人才池里屯满了“四小龙”的算法工程师。
“升职加薪慢”,是他常用到的撬动点。抛开一些短短几年被“揠苗助长”提拔到中层的幸运儿,大部分人在“四小龙”里工作2年以上,就可能开始动“跳槽进大厂”的心思。“比如在商汤,即使晋升成功,薪资涨幅也只有5-15%,甚至还见过进步慢的,两年0涨薪。”
而另一边的大厂雇主,目前对“四小龙”人才的技术能力和学历背景都甚是认可。哪怕是对于去年11月以前面试难度系数极高的蚂蚁集团,“‘四小龙’的候选人,在前几轮的技术面试和coding测试环节都发挥稳定,不用很操心。”
真正的矛盾通常在HR面试和谈薪环节显现。经历了温水煮青蛙般的缓慢涨薪,出来抬头看机会的“四小龙”员工,显示出对涨薪近乎“报复性反弹”的诉求,甚至开口要出60%-100%的总包涨幅,让Henry内心惊呼“狮子大开口”。
“很多人看不出自己的能力,和大厂里同样成长年限的人的差别。”Henry评价道。“AI四小龙”的优势在于通用型AI的技术积累,能积累做项目管理和解决方案架构的能力,但对行业理解上“深度不足广度有余”。而互联网大厂分工细致,员工常常只需盯着一套产品体系做持续迭代,过程中能沿着一条线从执行做到管理,方法论积累齐备。
这也是双方互相吸引的点,AI人才向大厂流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背后并不只是看重大厂的“稳定”。
“大佬特别大,小弟特别小,中层非常缺人”,这是摆在“AI四小龙”人才结构上的难题。目前带队的VP、总监,要么是和创始人走得近,要么是花重金挖来的“空降兵”。而招聘偏好加上与院校合作的研究院、实验室,催生出大量基层员工,太初级的岗位层次并不缺人。短短几年间,能技术和业务两手抓的新中层刚培养起来,又容易被大厂挖走。
也许是意识到了骨干中层的流失,“四小龙”们也开始学会“止血”。
章涵在商汤工作了三年,一路升到L8(高级经理),仅次于L9(副总监)。“和在美国准备海归的博士校友交流,我都不好意思说我现在年薪就只有10万美金。就是放在国内大厂,这总包也就对标一个阿里的资深P6,或者P7。”
几个月前,一家大厂给他如愿开出了薪资翻倍的offer,不料提离职时他却被原东家劝住。
“领导找我喝了一晚的酒,答应给我涨薪升职,分拨几十人的带队资格,资源池瞬间拉满”,而至于之前看重大厂能带给自己的方法论沉淀、领导力提高等要素,“公司愿意出钱让我去读在职MBA来代偿。”
而对于应届生,章涵建议,要有对行业更清醒的认知:“一旦入了AI圈,就要有长期的耐心;想追风口,得先分清哪个才是真风口。”
一位在阿里负责技术招聘的HR告诉Tech星球,今年以来,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过去需要“抢人”的技术岗位,在热度上有所降温。尤其是太偏重做底层算法研究的岗位,在越来越追求盈利和落地的大厂里,增开数量逐渐精简。
行业互卷,上市后如何给员工继续画饼?
“云从上市,不就是抱着国资的大腿么?”一位旷视的员工不以为然。上市并非终点,企业要如何继续激励留下来的员工才是更重要的。“小公司上市,还考虑要对股东呈现好看的财报数据,万一抠得更细,加薪反而更难。”
虽然没有分到股票,但还是郭杰依然为云从的上市在即感到开心。“这说明我没有错付这个行业。”本科偏商科出身的他,在选硕士专业方向时曾有过纠结。“马上我们就要搬进新的大楼,期待公司接下来的新气象,也希望公司能考虑出台辐射更多员工的新股权激励计划。”
除了薪资,选对业务场景所创造的价值感也很重要。“有能力搞算法研究的人,也常常是曾经校园里的三好学生。在迈入职场时还带着点理想,希望用技术对现实世界做出有益的改变。”
郭杰在2019年加入云从,有资深的前辈导师带着做项目,一路保持收获感,就能让当时的他很知足了。而彼时他不知道的是,从2018年起,AI行业已经开始了洗牌,投资人越来越着急看到AI的实际落地效果。随后行业内大批AI企业衰亡,一批管理层也离开了云从。
郭杰在回顾过往心路时发现,很多像他一样刚入职场的年轻算法工程师们,很难去深度分析择业路线和自我追求是否完全匹配。互联网大厂或“四小龙”在薪资起跑线上又大同小异。注意力也自然放在“项目是否有趣”、“大老板是否值得欣赏崇拜”、“办公室氛围好不好”等问题上。
换一个说法来看,这种对业务、领军人、企业文化本身的关注,和投资人的视角倒有几分相似。投资人投钱,而员工在里面投入的,则是自己的青春和时间。
从2019年开始,市场对AI商业化的要求提高,“四小龙”们也急着寻找新的产业机会。7月14日,钛媒体曾报道,押注医疗未果的依图,开始瞄准自动驾驶赛道。这也是2021年新能源车吹起狂风后,第二家盯上自动驾驶蛋糕的“四小龙”——仅短短四天前,商汤官宣“造车”,发布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绝影”。
但即使是自动驾驶行业,也并非被所有从业者看好。在Henry接触过的Pony.ai、Momenta、地平线等自动驾驶方向AI公司的员工中,约有1/3的人对该赛道热情泯灭,“从业者需要真正的强心剂。”
AI 行业公司艰难的上市历程,探索未知智能前景的难度系数,都促使行业的泡沫快速出清,AI人才动辄百万千万的高薪神话,也不复存在。
当然,一片看衰下,AI行业也有着坚韧成长的一面。今年7月,CB Insights最新出炉的AI in Numbers报告显示,尽管AI公司的总体交易量相对上季度下滑了10%,但今年第二季度AI初创公司获得的投资总量超过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一位行业分析师告诉Tech星球,AI的发展空间依附于产业的发展空间。只要一个产业的效率没有触达天花板,AI就有从中提效的空间。“例如,今年在A股IPO规模中占约3/4的制造业,就潜藏丰富的智能化转型空间:工业大数据的量级并不输于互联网的社交和电商,足以驱动AI公司的成长。”
“另外,城市的应灾能力也在今年的河南暴雨中,显现出更多待提升空间。”极端天气愈加频发,AI对城市防灾系统的建设价值也应被重视起来。经过智慧安防、智慧城市等大型项目,“AI四小龙”在To B、To G业务中已有自身的客户积累,虽然还面临该类客户付款审批流程较长,回款周期较慢等挑战。
万亿智能化升级的产业机会点,应该可以让“四小龙”们不再向AI人才画饼。
备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Henry、章涵、郭杰为化名
加入交流群&内容转载&合作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