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德寺塔
共 958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4-05-24 11:37
历史沿革
唐建圣德寺,宋在寺中建塔。而今寺无存,塔犹在。据《简阳县志.舆地篇.名胜》记载,圣德寺建于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874—879),进山门有三重大殿:天王殿、佛殿、千手观音殿,当初并没建塔。
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夏天,简州教谕张方率僧人惠祖开始募捐建塔,落成于嘉泰四年甲子(1204年)秋。建成的塔位于圣德寺中轴线上,坐西向东,方形平面,通高37.9米,塔基占地125.5平方米,初名“圣因塔”。
明世宗嘉靖戊戌(1538)仲秋,郡人何本贵等捐资倡众维修,至癸卯(1543年)季秋竣工。维修中添置了八只铁风铃,与原有的八只铜铃相间悬挂,并在塔顶加置了重三十余斤的锡塔刹,塔身也涂成了灰白色。
“白塔”之名由此得来。
建筑布局
圣德寺塔为方形十三级密檐楼阁式砖塔,通高37.9米,塔体第三层外壁砖砌抱厦装饰,第七层外壁有砖砌舍利塔装饰,颇为奇特。圣德寺塔塔内外圆柱、栏额、斗拱、昂、叠涩以及各种藻井、壁龛等,极具宋代风格,塔内壁画技法娴熟,色彩艳丽,立体感强,具有唐代遗风。
文物遗存
圣德寺塔
内部结构特点:塔内共四层,塔身剖面为双层结构,里层为塔心室,外层为厚壁,中间夹以回廊,石质楼梯置于回廊中,梯级安排为“壁内折上结构”。
建筑特色
圣德寺塔,各层均有形制多样、大小不一的壁龛、斗拱、藻井等,叠涩拱顶错落有致。塔内部巧妙而富于变化的建筑结构及细部处理,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
文物价值
从建筑艺术上看,圣德寺白塔独具特色。外部建筑特色:它的建筑年代比圣德寺虽然晚了三百年,但其方形平面及其居于寺院中轴线上的布局特点在宋代已较为少见,明显具有唐代遗风;高达五米的塔基,也属国内罕见,显示出唐代以前至宋代塔基由低矮到雄伟的发展演变轨迹;塔身虽为密檐式,但造形仍仿楼阁式;第三级四面精巧秀丽的八座抱厦(抱厦:房屋前加出来的门廊,也指后面毗连的小屋,是一种附属建筑)。
目前国内只有两座塔有抱厦,一座是宁夏银川的海宝塔,其抱厦是建在塔下的门廊,相当于入口的门厅。而圣德寺白塔的抱厦造型却是用以代替柱头承托梁枋和塔檐,这在国内是唯一的和第七级的两座舍利塔造型,国内仅见。
保护措施
2006年,圣德寺塔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