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平村乡土建筑
共 1795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37
历史沿革
寺平村乡土建筑始建于明代初期。
明、清、民国时期,寺平村乡土建筑均有修建。
寺平村乡土建筑
建筑格局
寺平村乡土建筑,整个村落坐东朝西,背山临溪,建筑面积总计22000多平方米。主要乡土建筑有坛庙祠堂6座:其顺堂、百顺堂、敦睦堂、崇德堂、立本堂、崇厚堂。宅第民居16座:戴正基民宅、戴康福民宅、戴有昌民宅、戴世发民宅、五间花轩、戴宝权民宅、戴志良民宅、戴小通民宅、戴锦红民宅、戴经伟民宅、后厅里、戴敦松民宅、戴樟福民宅、丰有根民宅、戴根土民宅、戴敦权民宅。店铺作坊2座:郑素香民宅、戴维能民宅。亭台楼阙3处:高楼下、水角厅遗址、红仓门。过街楼2座:五间楼、走马楼。以及广西二公墓、金泉堰、娘娘井等遗迹。
寺平村乡土建筑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明初洪武年间开凿的一条宽约2米、全长3000多米的引水古堰“金泉堰”灌溉着村落四周的农田,村内保存建筑类型丰富,厅堂府第是其中重要的建筑遗产,形式多样、做工讲究,而且集砖雕、木雕、石雕于一身,特别是砖雕,刻、塑技法并用,先雕后烧,工艺独到。
寺平村乡土建筑
主要建筑
百顺堂
百顺堂始建于明代,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曾遭毁坏,清道光九年进行修复。堂内有一座戏台,可供千人观看,结构较为独特,具有石柱、木柱合一的建筑风格。
基顺堂
基顺堂是寺平村代表性建筑之一,位于该村东北角龙丘山上。基顺堂始建于清代中期。它坐东朝西,暗合村北的平坦地势、村东的古木林、龙丘山北山脚处的水路码头以及西边跌宕起伏的地貌,构成了“弯月拱星”的布局,体现了古人“天人感应”的建筑思想。基顺堂以“前厅、后堂、两侧房、两走廊”的布局和开放的空间思维,组成了“宗祠、书院、民居”等设计齐全的传统小社会。120根粗大的落地木柱构成了厅与堂、堂与房的连接,不出大门也可从这边走到另外一边。
立本堂
立本堂位于离基顺堂100米处。立本堂始建于清代中期,比基顺堂晚一年建造。立本堂外有一座造型别致、风格独特的古“车门”,坐东朝西,与立本堂的正门是不同的朝向。走进“车门”,是面积约为一亩的大庭院,北边和东边由古民房环抱,形成了全封闭的深宅庭院。往南就是立本堂的正大门。立本堂的正斤比庭院高,后堂又比前斤高,从庭院到后堂有九步石板台阶,体现“九九归一”和“步步升高”之意,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祖先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崇拜。
崇厚堂
崇厚堂位于寺平村西南角,始建于清代中期。崇厚堂结构复杂,前厅后堂,两边是厢房,厢房的旁边又有侧房,占地约2000平方米。崇厚堂的门面宏伟,大青石作门面砌上或方或三角形的青砖,缝痕紧密。门面砖雕九狮抢球,神态各异。
戴氏宗祠
戴氏宗祠坐落在寺平村中央,坐北向南,第一进面阔五间、第二 、第三进面阔各间,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第一进设戏台,第二、三进现在闲置。从保存痕迹来看,门面原来设有门楼,现已改建。门口有一水塘,叫风水塘,有消防和解决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作用。
其顺堂
其顺堂是一幢五开间加两侧屋,前后三进的布局。第三进部分已经坍塌,第一、第二进东首有部分被改建。从建筑风格以及构件来看,该建筑要早于戴氏宗祠。从布局来看,有祠堂的功用,从两侧屋来看,有些像民居。但是,村民依然放在里面做白事。
小祠堂
小祠堂是一座分房祠堂。从现存建筑与布局来看,曾经进行过大修,并且改变了原基本格局。如今主要是做白事,当作术、蔑工作场。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寺平村乡土建筑始建至今历700余年,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完整,是传统乡土文化的活化石,对研究当时村落选址、院落布局、建筑艺术等方面有较高参考价值。对了解建筑历史、宗族文化、古村落变迁、社会民俗、地貌演变等,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文物保护
2011年,寺平村乡土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2013年3月5日,寺平村乡土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