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古城遗址

临清古城遗址

共 1907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公元前三世纪,汉高祖登基后在各地命名了不少新的郡县,今河北山东交界一带设置了清渊县。西晋咸宁年间(275~279年),朝廷改清渊为清泉县,后赵建平元年(330年)改清泉为临清,是“临清”地名见于建制的最早记录。《水经注》中记录:“置临清县于水东,自赵石始也。”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朝廷在卫河以东重置了清泉县,另外在河西设置了临清县,县治就在今仓上村村东位置。
临清古城遗址出土陶器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5月,黄河自澶州一带决口后河道北徙,汹涌的河水流经今河北东南部和山东西北部一带注入渤海。这次黄河改道让下游的洪涝灾害频发,古临清城也未能幸免。
《宋史·河渠志》记录,北宋熙宁五年(1071年),黄河自大名府决口,河水经馆陶、永济、清阳县向北流去,临清城被淹,因为损失巨大,临清一度被撤销建制并入了宗城县。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为了防止水患,位于今仓上村的临清城被迁到了河东岸的曹仁镇(位于今山东省临清市旧县村)。
20世纪60年代,为了根治海河水患,河北和山东之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区划调整。两省以原来的卫运河为界,以西属于河北省,以东属于山东省。就这样,属于临清的河西五区划归到了河北省。1965年,以这五个区为基础成立了临西县,而原本属于山东省的仓上村也划到了河北省。
2001年,经邢台市宗教局批准,仓上村提供包括净域寺遗址在内的47亩地给佛教僧人重建净域寺。

遗址特点

综述
临清古城遗址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6华里,东西宽3华里,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
古县衙建筑群遗址
临清古城在唐宋时期是辉煌期。因为大运河的开通让交通便利、盛产粮食的临清成了南北物资转运的重镇。根据考古发掘,在当年临近永济渠的地方有规模宏大的官仓和河运码头。官仓东边被俗称为“堂台子”的地方是古代的县城衙署所在地。县衙北边建有奶奶庙、钟鼓楼和文庙。仓上村内还有不少像公衙后街、官仓路、衙前街、文庙路这种和古代遗址地相关的街道名。临清古城遗址还残留有一段北城墙和北城门的旧址,土墙残高半,夯土层次非常明显。
净域寺
净域寺
净域寺坐落在临清古城遗址上。初唐时由著名高僧雪岩祖钦禅师创建,取佛家清净无为、乞求域内安泰祥和之意,命名为“净域寺”。因其建在仓上村东的南、北“月洼”之中,故民间又称“月洼寺”。历史记载,后赵和北魏曾两次在此地建临清县,至金天会五年(1127年),因患大水和大运河东移等原因,古临清东迁40里至曹仁镇(今山东聊城临清市)。清乾隆十四年《临清洲志》载:“净域寺,俗名月洼寺,去龙潭不远,寺甚古,凡水潦大于寺殿址,正与水齐,水即增,至存”。民国二十三年《临清县志》记载:“净域寺,唐时建。”净域寺初唐始建后,宋、明两代早中期曾两代大规模的重修,三重殿宇,建筑雄伟;古木参天,香烟鼎盛;暮烟缭绕,讲经弘法,僧人诵经撞钟之声远闻十里之外,乃冀、鲁两地著名古景之一。净域寺衰败于清代中晚期,至抗日战争时期,仅存的三间西厢房也被拆除,最后的两块石碑也被拉去修了王铎寺村西的过路桥,净域寺1300多年的辉煌历史就此结束。2001年,经邢台市宗教局批准,仓上村提供包括净域寺遗址在内的47亩地给佛教僧人重建净域寺。由五台山悲理法师回家乡主持重修工作,12年内建有佛堂、斋堂数间。
宋井
宋井位于临清古城遗址县衙内,此井为临清古县衙内附属建筑,现刻碑予以保护。其井口距今地表3米左右,井口径3.3尺,井深4米,口部直径小于底部用无绳纹宋砖垒砌,垒砌规矩,经考证为宋代衙用古井。

文物遗存

临清古城遗址出土唐代执壶
临清古城遗址出土器物主要有:石斧、石弹、石磨、石柱础、兽吻、瓦当,陶灯、陶碗、盆等,青瓷钵、碗、罐、三彩器,宋代哥、定、钧等名窑产品,也有耀州窑刻花器,景德镇青白瓷枕、罐、碗、铁权、铜箭簇、铜镜、铜铁钱币等。

研究价值

临清古城遗址丰富的地下文物埋藏,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研究冀南平原旧城面貌、风土人情、城市发展的珍贵资料。

保护措施

2008年10月,临清古城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2013年5月,临清古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临清古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仓上村东。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临清古城遗址,路程约2.9千米,用时约10分钟。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