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街道

联合创作 · 2023-08-14 01:01

地名由来:“黄埔”地名的由来,一说环绕南海神庙前的珠江河段,古称为“黄木之湾”,整个河段称为“黄木河”,沿河两岸都称为“黄木”,由于乡音的关系,“黄木”遂转变成“黄埔”。另一说法出自黄埔村(历史上曾属黄埔管辖,后为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辖,该镇2001年7月撤销):黄埔村是南宋时对黄木河南岸一自然村命名的,该村面向珠江,呈椭圆形,开村时有黄、关、卫3姓,宋末先后来了罗、冯、胡、梁4姓居民。古时,该村是珠江边的泥滩,称为“浦”;传说有一凤凰飞来该村地头洗身,所以叫“凰浦”;后因黄姓人较多,且是开村人,故改为黄埔(取“浦”字谐音“埔”)。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黄埔街道人口数量为9.26万人,位列黄埔区各街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5位。

黄埔街位于黄埔区中心城区,管辖范围东至乌涌河,南至港前路黄埔老港码头,西至荔香路,北至大沙地东路、大沙地西路,周边与文冲街、鱼珠街、大沙街相邻。街辖总面积7.39平方公里。下设15个社区居委会,其中转制社区1个,全街有居民小组186个,常住户籍人口4.7万多人,外来人口约2.5万人。

街辖内商业繁华,有大沙地商业街、百佳超市、摩登百货等商业服务旺地;居民众多,15个社区4.7万常住人口占全区1/5强,更有怡港、黄埔花园等大型楼盘;企事业单位多,街辖内驻有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黄埔港务分公司、黄埔老港海关、中国外运广东公司等中央、省、市、区80多家机团单位;商务集中,在广州港集团和老港海关的辐射下,海员路、港前路港口服务相关行业聚集,有和安堡等商务写字楼。

近年来,街党工委、办事处在区委、区0的正确领导下,以社区建设为基础,以与驻街单位共建为纽带,以活跃社区文化为动力,建立街道、驻街单位、社区三体联动的工作协作机制,各项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获得国家、省、市、区各级奖励、荣誉多达80余项。街道曾获全国城市体育先进街、市文化先进街、市首批科普进社区示范街等称号,街文化站获省级文化站称号;街工会被评为省模范职工之家;街妇联被评为省妇联系统先进集体;街社区中心被评为省巾帼文明岗;街劳动社保中心连续4年被评为市诚信单位;街退管所被评为市4-退管服务工作示范点;街团工委获省“五四”红旗团委、市先进基层团委称号;街属怡港社区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并被列为“全国妇女法制宣传教育示范点”。此外,还有1个社区获“省文明社区”称号、2个社区获“省绿色社区”称号、2个社区被评为市文明社区标兵、2个社区被评为市文明社区示范点、2个社区评为“市文明社区”、6个社区被评为“市绿色社区”。

狮山炮台

狮山炮台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下沙社区的中山大道南侧的狮山。清光绪十年(1884)仲夏建造。坐北朝南,现尚存巷道、巷门、炮池。牌坊式巷门保存完整,为红砖砌筑,顶部呈山字形,高5米、宽3.5米

下沙吴氏大宗祠

下沙吴氏大宗祠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下沙社区下沙大街3号之二。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2003年按原貌修复。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2.38米,总进深41.34米,分布总面积511.

下沙张氏大宗祠

下沙张氏大宗祠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下沙社区下沙大街23号。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民国期间和2003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3.05米,总进深38.69米,分布总面积50

下沙蒲氏宗祠

下沙蒲氏宗祠位于黄埔区黄埔街道下沙社区珠江下街九巷1号右侧,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珠江九巷现状路东边线,北至北侧相邻3层和

历史沿革:

1953年,设黄埔港街道办事处。

1960年,改称港湾城市公社。

1962年,设黄埔街道。

浏览 1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