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镇遗址
青龙镇遗址
共 1804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考古发掘现场(2016年航拍)
唐天宝五年(746年),青龙镇(青龙镇遗址)设立。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在青龙镇(青龙镇遗址)所属的秀州华亭县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务,为设置在的两浙市舶司属下的分支机构。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两浙市舶刘无极将华亭县市舶务移至青龙镇(青龙镇遗址)。
绍兴三年(133年),青龙镇(青龙镇遗址)单独设立市舶务,隶属于两浙市舶司,并立的有临安府、明州、温州、秀州华亭四务。
舍利(2016年12月拍摄)
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隆平寺塔始建,为七级佛塔。
南宋(1127年—1279年)末年,吴淞江日渐淤塞,青龙镇的港口功能逐渐被后起的上海镇所代替。
1988年,在青龙镇遗址发现数口唐代水井。
2010年开始,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对青龙镇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
2015年—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在青龙镇遗址内发现隆平寺塔基地宫。
2016年9月8日,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对青龙镇遗址对隆平寺塔基地宫进行开启。
遗址特点
文物遗存
铜鎏金阿育王塔(2016年12月拍摄)
青龙镇遗址出土遗物丰富,有唐代鹦鹉衔枝绶带铜镜、、铁提梁鼎、铁钩、、罐、木雕饰件等遗物,以及阿育王塔、木贴金释迦牟尼涅槃像、水晶念珠、、“禄合”铜印等,还出土了多件陶瓷类的玩偶,有童子像、青釉狗塑等;在4000平米的发掘范围内出土了6000余件可复原瓷器及数十万碎瓷片,其中福建的闽清窑、建窑,浙江的越窑、龙泉窑,江西的等,瓷器绝大部分为南方窑口,唐代以越窑、德清窑、长沙窑为主,至宋代渐转为以福建闽清义窑、龙泉窑、景德镇窑产品为主,品类丰富,器型有碗、盘、、壶、洗、罐等,有的器壁饰传统的花草纹样,有的则装饰椰枣纹、狮纹等。
研究价值
释迦牟尼涅槃像(2016年12月拍摄)
青龙镇遗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出土丰富的瓷片堆积,且大多没有使用痕迹,为进一步印证青龙镇的贸易港口地位提供了详实资料,对上海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青龙镇遗址内发现的隆平寺塔为研究青龙镇的市镇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成为上海城镇发展史的重要一环,隆平寺塔基及其地宫的发现,为研究北宋时期南方软土地基下塔基的建造工艺与地宫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在中国古建史、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保护碑刻
2010—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考古发掘的同时利用化科技手段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遗址区域也同步采取原地保护措施,对隆平寺塔基采取覆土回填进行保护。
2019年10月7日,青龙镇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月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历史文化
唐鹦鹉衔枝绶带纹铜镜
青龙镇(青龙镇遗址)是上海地区较早设立的市镇。正德《》载:“青龙镇在青龙江上,天宝五年(746年)置。”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青龙镇已经成为上海地区重要的市镇,北宋《》、《》都已经有“青龙镇”记载。据《·食货》载,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镇的商税额为15879贯403文,在两浙路各镇中居首,是华亭县的1.5倍、昆山县的2.13倍。南宋(1127年—1279年)初年,青龙镇进一步繁荣,镇上有三十六坊,有镇学,有酒坊,茶、盐、酒等务在镇上均设有税场。梅尧臣《青龙杂志》载青龙镇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自唐代(618年—907年)兴起后,伴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青龙镇日渐兴盛,逐渐形成海上贸易格局,成为上海地区较早的对外贸易港口。《》载:“粤有巨镇,其名青龙。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史载“自杭、苏、湖、常等州月日而至,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岁二三至,广南、日本、新罗岁或一至”。《》卷中云:“观松江正流下吴江县,过甫里,经华亭,入青龙镇,海商之所凑集也。”《绍熙云间志》也有“青龙镇去县五十四里,居松江之阴,海商辐凑之所”的记载。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