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庄镇大桥沟村

联合创作 · 2023-09-02 11:42

大桥沟村位于莱城西18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处。南邻闫桥村,北接司家岭村,东与小桥沟毗邻,西去是泰莱高速公路杨庄路口立交桥。耕地1698亩,1008口人。

据村中原关帝庙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乔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村南有水沟,并建有桥梁,曾名桥沟。因重名,冠一大字,名大桥沟。大桥沟村现有马、薛、张、卢、李、郝、刘等10余姓氏,其中以马、薛、张三姓居多,约占全村70%左右。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辛庄保•大桥沟”。据《0杨庄党史大事记》载:大桥沟村1939年4月至1943年7月隶属莱芜县九区阜丰乡;1943年7月至1945年10月,归属张里区;1945年10月至1946年9月,张里合并至水北区,大桥沟村并入水北区管辖;1946年9月至1951年3月,归属杨庄区闫桥乡;1951年3月至5月,杨庄区改称十五区;1951年5月至1953年5月,所属闫桥乡划归鲁西区;1953年5月至1955年10日闫桥乡划回,仍属十五区;1956年10月杨庄区将9个乡合并为5个乡,大桥沟村划归鲁西乡;1959年划归杨庄公社,后为杨庄镇至今。

大桥沟村虽由乔姓迁此建立,但今无一乔姓村民,不知所终。村东南现有乔家墓林,皆为油篓坟。1972年长埠岭大会战时,墓林被破坏。

村中现存有一老槐,其树龄已无人能说清,树干需几人合抱。古槐阅尽沧桑,老枝干枯,主干中空,村童在树洞内玩耍嬉戏。老槐生命力极强,枯枝又吐新芽,可谓老树新花,成为该村一大景观。村原有药王庙,白衣庙。据老人们回忆,庙内原有药王老爷泥像、白衣奶奶泥像等,村人逢病遭灾,常到庙内拜神问卜,以求祛病消灾,庙内香火不断。解放前,村民马洪儒带头破除迷信,拉倒神像,借庙宇开办学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组建业余剧团,演员有30多人,演出《杨家将》等十几个传统剧目。剧团常到外地义演,影响颇大。

大桥沟村一村民亓瑞云,清宣统元年(1909年)生,现已93岁,仍神清体健,善言谈,能自己赶集、走亲、串门。全村人有爱家报国之志。革命战争年代,大桥沟村先后有20多人参军入伍,其中马祥云、卢志甲、高俊用、亓法贞四烈士在解放战争中以身殉国。

1966年曾在黑羊山石坡上建起占地8亩的砖瓦窑一座,以产块砖、石瓦为主,手工操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设备落后而停产。1976年杨庄人民公社征用大桥沟村南土地5亩,建立杨庄沙场,由汶河滩向司家岭火车站运沙。运沙队伍多以大桥沟村民为主,工具由小推车、地排车一直发展到拖拉机。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大桥沟村拖拉机发展到120多台,成为闻名十里八乡的河沙运输专业村。河沙远销德州、沧州等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公路运输的发展,火车站沙场停办,运输队渐衰。1991年沙场改建为造纸厂,1992年划归大桥沟村,1996年改制为私营企业,成立恒利纸业公司,公司工人以大桥沟村民居多。

大桥沟村人自古尊师重教,崇尚文化,先后有30余人从教,其中以马姓居多。从教最早者当属20世纪40年代的马洪儒、马登江、卢之庆等人,并出现了马登海“一门七教”三世教师之家。村办学堂最早是在原药王庙、白衣庙旧址上改建的,时杯大侨沟学校,有小学5个年级,中学两个年级,招收大桥沟、小桥沟、大闫桥、小闫桥等4村学生。20世纪70年代,大桥沟学校保留小学,中学并入胡家宅联中。1982年在村支书张凤海积极带领下,全村人慷慨解囊,捐资办学,投资十几万元盖起二层教学楼,当时属杨庄镇村级第二座教学楼。学校更名大桥沟小学,在校生200多人。1996年胡宅学区开办联合小学,大桥沟小学四、五年级全部并到胡宅联小。2000年三年级又并入胡宅联小,现大桥沟小学仅保留一、二年级和幼儿园。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大桥沟村有5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仅1980年全村就有20余人考入全国各大中专院校。

大桥沟村自建国以来,就设有村卫生室,最早的赤脚医生为村民马德富等人。2001年春,村卫生室成为杨庄卫生院下属的大桥沟村卫生所,设有药房、诊断室、注射室,并配有常用医疗设备,4名专职医务人员,邻村小桥沟、闫桥村村民有病都来医治。

解放前,大桥沟村农业作物以高梁、地瓜等为主。因高粱秸资源丰富,大桥沟村家家户户有编席的传统。1946年至1960年间非常盛行,主要产品有折子、席篓子、铺席、大锅盖等。1955年入社后种高梁的少了,集体出工,村民没有时间自主经营,编席这种手工业渐衰。大桥沟村大马种植历史悠久,多分布于村南汶河北岸一带。生麻多用于绳经加工,村内20世纪四、五十年代盛行家庭作坊式经营。除麻绳外,还有猪毛绳,因其坚固耐用,远销东北等地.,麻秆因用硫磺烤过,用其点火炙烤,对外伤有较好的杀菌止血功效。据说北京博物馆里展示有莱芜战役时村民用麻秆点火、救护解放军士兵燃过的麻秆。1977年杨庄供销社在大桥沟村扶持大马种植,定产定购,20世纪80年代末渐衰,现村民多已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1965年县政府组成驻大桥沟村工作组,组长为宋登云县长。他们带领全体村民大搞农业开发,推广科学种田,挖抗旱沟,在黑羊山上建养殖厂,推广乌克兰猪、约克夏猪等畜牧新品种,计划把大桥沟村建成全县新农村示范点,全体村民热情高涨,工作组计划在全村统一输电,线杆已立好。此时,“0”已经开始,1966年下半年工作组撤销,整个示范点建设项目搁浅。1976年时任县长孙其松带领县属各局主要负责人在黑羊山扎防震棚,参加劳动,大搞秋种现场会,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1972年至1974年,杨庄镇开展长埠岭大会战。在张里管区人民的参与下,全村1700余亩地深翻整平,削高填洼,全部改造成大畦田。1975年7月雪野水库东干渠建成,大桥沟村在东岭、北岭挖建两个水塘蓄水浇田,俗称“铃铛水库”。1972年杨庄人民公社出资在村南坡打直径6米机井一眼,驾起黑羊山扬水站。1999年埋设地下管道2000多米,直通石家河村岭顶。大桥沟、石家河等4村受益。1987年大桥沟村借助雪野干渠水源和黑羊山地势之便利大搞拦水坝蓄水工程,解决了南洼200多亩地的灌溉水源。1989年大早,村里投资18万元在汶河北岸挖5米直径大机井一眼,埋设地下管道1600多米,南水北调,大大缓解了村北坡大片土地的用水问题。

大桥沟村民有经商传统。村民马登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常年到安徽、浙江一代购买茶叶、棉布。当时店面较大,生意兴隆,家业富足。勤劳智慧的大桥沟村人,在做好农业增产增收文章后,致富路子越走越宽,涌现出大量致富能人。现在村里有百货商店6家,猪、牛、蚕、鸡养殖户5家,饭店两家,古典家具厂1个,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外出从事面食加工业、建筑业的村民更是逐年见增,全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1999年开始,大桥沟村部分村民走出国门到日本、韩国等地打工挣“洋钱”。2001年大桥沟村建成电话村。彩电、影碟机、电冰箱、摩托车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有些家庭购置了电脑、汽车。

走进大桥沟村,村中心东西向主街宽阔平坦,两边新房鳞次栉比,一座座居民小楼沿老泰莱公路拔地而起,大桥沟村呈现出百业兴旺,富裕安康的繁荣景象。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大桥沟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