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2-01-01 00:00

2002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三个三”经济工作思路,与时俱进、创新图强,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3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9亿元,增长1.85%;第二产业增加值12.48亿元,增长22.79%;第三产业增加值13.16亿元,增长10.87%。三次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26.2%、34.1%和39.7%变为23.3%、37.3%和39.4%。市场物价总水平开始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4%,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27%。年末全县从业人员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万人。其中非农产业人员15.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46.42%,比上年提高5.04个百分点。年末全县城市化水平为21.66%,比上年提高2.73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质量仍然不高,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农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不快,收入差距扩大,部分群众生活仍很困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安全事故仍未完全杜绝,市场经济秩序仍比较混乱,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屡禁不止。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继续全面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建设快速推进。全县农业总产值126554万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农业产值58308万元,增长3.2%;林业产值6743万元,增长18.2%;牧业产值54100万元,增长1.0%;渔业产值7403万元,增长9.1%。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5.79万吨。粮食总播种面积70.8万亩,其中优质稻38.1万亩,玉米6.75万亩。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稳步增长。全年油料产量3563吨,增长1.6%;棉花产量86吨,增长13.2%;烤烟产量6829吨,增长0.4%;水果产量28291吨,其中冰糖橙9035吨;茶叶产量165吨,增长13.0%。蔬菜种植面积达5.24万亩,总产量达11.17万吨。

全年零星植树255万株,增长8.5%;造林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26%,提高0.37个百分点。养殖业产值6150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8.6%;全年肉类总产量60298吨,增长3.9%;全年出栏肉猪66.86万头,增长1.5%;牛出栏2.22万头,增长12.1%;羊出栏3.03万只,增长38.7%;家禽出笼613.21万羽,增长7.6%。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3397吨。

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永兴冰糖橙有限责任公司全年收购冰糖橙1000吨、果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创利税100万元;县草食动物开发公司全年销售收入200万元,创利税10万元;县种子公司发展杂交稻制种基地4000亩,销售杂交稻种110万公斤。

农业产值商品化程度达58.53%,农产品优质率达5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6%。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40.8亿元,增长27.6%。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53.5亿元,其中非农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76.3%。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67580千瓦,增长6.9%;双抢机耕面积达14.42千公顷,增长4.4%;农村拥有拖拉机2001台,增长14.6%;农村拥有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997台,下降4.3%;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已达13270个,农机人员13584人;农村用电量(不包括县办工业和城镇生活用电)2729.8万千瓦小时,增长12.5%;化肥施用量68705吨,增长1.0%。

全县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410万元,完成水利工程4957处,其中整治小Ⅰ型水库4座、小Ⅱ型水库25座。青山垅水库新建柏林二甲渡槽。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乡镇企业效益不佳,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各方面认真贯彻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企业改革、改组,技术改造迈出较大的步伐,企业管理进一步加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06938万元,其中,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83820万元,增长33.9%,占全县工业总产值比重27.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产值2840万元,增长2.9%;集体工业产值34359万元,增长46.1%;股份合作工业产值1235万元,增长6.4%;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产值7789万元,增长58.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产值3460万元,下降17.9%;私营企业工业产值34167万元,增长41.8%。受投资需求拉动,重工业对工业发展的贡献度大大高于轻工业。全年重工业完成产值76758万元,轻工业完成产值7062万元,对全县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为91.6%和8.4%。产销衔接状况有所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100.6%,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年46家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9.56%,比上年提高13.99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83937万元,增长45.1%;实现利润(盈亏相抵后)5574万元,增长74.1.1%。2户国有(含控股)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润1612万元,增长41.7%。煤炭、电力、冶炼、烟花已成长为我县四大支柱产业。其中煤炭年总产量达222万吨;全县发电量已达2.2亿千瓦小时;冶炼业已形成年产黄金2000公斤、白银1200吨的生产规模,在中国首届白银年会上我县被评为“中国银都”;烟花产值已形成过亿元的生产能力。

工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还不合理,产品竞争力还不强。建筑业生产经营稳步发展。2002年建筑业增加值11894万元,增长42.5%。资质等级四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172万元,增长48.9%;全员劳动生产率23927元/人,增长38.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5.9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928万元,增长42.9%,其中,国有经济投资40916万元,增长78.2%;集体经济投资25884万元,增长16.7%;城乡居民个人投资19128万元,增长27.5%,分别占投资总额47.6%、30.1%和22.3%。在国有经济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1373万元,更新改造投资5486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4057万元,分别占投资总额的76.7%、13.4%和9.9%。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马三公路高标准建成,永兴二级电站已完成投资4000万元,采取多种方式开发小水电站20座。小城镇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共投入6000万元,在城镇建成区实施了沙子江小区开发、新垃圾场建设、国土大厦、永兴广场小区建设、炸药仓库搬迁、沿江东路延伸、人民公园高标准修缮、沿江两岸绿化、亮化以及天秀阁、三条步行街的建设。各乡镇建设同步推进,马田镇投资5200万元,实施了马田大道、商贸城、兴隆街改造工程;柏林镇、湘阴渡镇、金龟镇等建设起点高,规模大、富有特色;洞口、高亭、七甲、复和等乡镇加大投入,小城镇面貌日新月异。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又有较大发展。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360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9%;完成旅客周转量69100万人公里,增长26%。全县机动车保有量达8787台。

邮电事业发展迅猛。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806万元,比上年增长38.2%。全县拥有邮电局所41处,交换机总容量64728门,增长1.5%。年末,全县电话用户49007户,其中城市15718户,乡村33289户;无线寻呼2950户;移动电话用户达21725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已发展到4800户。

六、国内贸易

2002年,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积极实施、消费信贷放宽、大型超市、连锁店纷纷涌现和银行降息等因素的作用下,全县消费品市场销售稳中趋活。全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860万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县的零售额60672万元,增长11.2%;县以下的零售额78188万元,增长10.2%。分经济成份看,公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067万元,增长6.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22614万元,增长11.3%;非公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7793万元,增长11.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4153万元,餐饮业11808万元,其他行业32899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9%、19.7%和2.2%。其中农民对城镇居民零售额12435万元,增长16.8%。集贸市场发展平稳,全年商品成交额3亿元,增长5.8%。

全县个体私营总产值完成33亿元,户数达到2.75万户,实现零售总额占全社会零售总额比重
达77.6%,提高0.8个百分点。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

2002年,我县认真实施“开放带动”的发展战略,努力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组团参加了“2002年中国郴州飞天山生态旅游节”和“广交会”、“商交会”、“厦交会”等活动,扩大了永兴的知名度和外向度。全年共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5个,年底直接到位外资1705.4万美元,增长89%;外贸出口额135万美元,下降28.6%;劳务输出78人,增长39%。2002年,旅游业建设步伐随着县城重点工程和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继续加快,全年旅游产业投入达1000万元,加强了“一线天”、千年古樟、便江河观光、“永兴农家乐”、人民公园天秀阁等风景区建设。黄克诚故居修缮、永驿宾馆、永兴宾馆改造工程先后完工。我县旅游环境不断改善,旅游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全年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80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27.4%。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02年,全县财政收入巩固了“费改税”试点成果,继续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达20128万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338万元,增长22.97%;上划中央两税收入3790万元,增长20.7%。地方财政支出22043万元,增长23.1%。财源建设力度加大,积极推行财政工资统发制度改革,确保了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金融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65147万元,增长18.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9579万元,增长17.0%,年末各项贷款余额85166万元,增长5.5%。银行现金累计收入681484万元,增长23.1%;现金累计支出675235万元,增长34.8%。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公民的投保意识有所增强。全年保费收入3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0%,
赔款支出835万元,增长8.4%,综合赔付率为23.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2年,我县继续加大“科技兴县”战略实施力度,强化科技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普及,开展科技兴农、科技兴工活动。全县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3项,签订技术合同400余项,专利申请5件。全年投入三项经费313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1.42%;科技进步因素新增新产品产值2.8亿元,高新技术产值6亿元,科技进步对GDP贡献率已达48.9%。2002年,全县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和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育人环境,各级各类教育获得较大发展。年末全县普通中学36所,在校学生46267人;职业中专1所,在校学生712人;小学279所,在校学生51660人;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44人;幼儿园15所,在园幼儿3996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71%,初中入学率达99.59%,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1.64%和0.48%。全县普高本科录取478人。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县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41%,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75%,分别比上年提高0.62和0.07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县文化机构达到39个,群众业余文艺团体600个。全年出版诗词专著、小说等文学作品15篇;社文站重点抓了“扫黄打非”和电子游戏专项治理,净化了文化市场;剧院的“文化村”工程正紧锣密鼓动工;图书馆新增图书3千余册;电影公司全年放映场次0.9万场,观众达600万人次。全年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的群众达25万人次。全年共举办县级以上重大文化活动10场,送戏下乡200场,送电影下乡300场,累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30万册。

全县有线电视站24个,卫星地面接收站96座。通过对有线电视网改造,县城已可收到全国各地电视节目30余套。省、市、县有线大联网工程初见成效。全县电视覆盖率已达96.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县已提前实现了“村村通”工程,正向“户户通”工程迈进。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2个,床位998张,卫生技术人员1542人。全年共投入“三配套”(房屋、人才、设备配套)建设资金700余万元。县二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柏林和油市卫生院已经开工建设。全县共新添医疗设备100余台件,价值300万元。农村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341个村卫生室,已有70%实行了一体化管理。全年灾区防疫工作卓有成效。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全年共举办各项体育活动260次,并获得市级以上比赛金牌11枚,银牌20枚。全县经常参加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40%。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环保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县环保系统共有职工62人。全年开展了大气监测、机动车辆尾气监测、噪声监测和烟尘监测,建立了排污申报登记和放射性污染源调查制度。全县已建成烟尘控制区5.14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5.14平方公里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城市气化率、饮用水质达标率、绿化覆盖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等均有所提高。规划建成便江、注江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全民绿化意识有所增强,年内城市新增绿地2万平方米,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27.2%。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2年,我县紧紧围绕“确保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合格”的工作目标,继续坚持强化管理,开展优质服务,大力推进“村为主”,深入实施“三三金桥工程”,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连续10年被评为全省计生工作先进县。全县计划生育率97.14%。年末总人口6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81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8.42‰,死亡率4.04‰;人口自然增长率4.38‰。全县平均每户家庭人口3.74人。

城镇居民收入有所增加。由于国家提高了“三条保障线”水平,继续增加了行政、事业人员的工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00元,增长15%。农村小康建设稳步推进,建整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8元,比上年净增245元,增长8.8%。人畜引水解困项目投入375万元,解决了3万人的饮水问题。我县农村正向全面建设小康迈进。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8.9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2.5万平方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8.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房屋面积为29.6平方米。住房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成套率提高,农村住房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所占比重提高。小城镇饮用自来水人口11万人。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社会福利和劳动保险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县财政全年共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7.34万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面100%。全年审定低保对象2108户,共4102人,发放低保金246万元。年末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95张,优抚对象2.2万人;救助各种困难居民1万人次;接受安置退伍军人168人。

公安、检察、法院、武警在维护社会稳定、抗旱救灾、打黑除恶等工作中作出了贡献。2002年全县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分别下降0.4%和26.1%;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88起,查处治安案件603起,全县90%以上的乡、村实现治安“五无”,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遏制,为全县推进“三化”进程创造了稳定、安全、有序的治安环境。

  注: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时光轴

RAG13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02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三个三”经济工作思路,与时俱进、创新图强,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3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9亿元,增长1.85%;第二产业增加值12.48亿元,增长22.79%;第三产业增加值13.16亿元,增长10.87%。三次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26.2%、34.1%和39.7%变为23.3%、37.3%和39.4%。市场物价总水平开始回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4%,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27%。年末全县从业人员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万人。其中非农产业人员15.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46.42%,比上年提高5.04个百分点。年末全县城市化水平为21.66%,比上年提高2.73个百分点。RAG-ES2024-09-1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质量仍然不高,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农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不快,收入差距扩大,部分群众生活仍很困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安全事故仍未完全杜绝,市场经济秩序仍比较混乱,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屡禁不止。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继续全面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建设快速推进。全县农业总产值126554万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农业产值58308万元,增长3.2%;林业产值6743万元,增长18.2%;牧业产值54100万元,增长1.0%;渔业产值7403万元,增长9.1%。全年粮食总产量为25.79万吨。粮食总播种面积70.8万亩,其中优质稻38.1万亩,玉米6.75万亩。主要经济作物产量稳步增长。全年油料产量3563吨,增长1.6%;棉花产量86吨,增长13.2%;烤烟产量6829吨,增长0.4%;水果产量28291吨,其中冰糖橙9035吨;茶叶产量165吨,增长13.0%。蔬菜种植面积达5.24万亩,总产量达11.17万吨。RAG-ES2024-09-11
全年零星植树255万株,增长8.5%;造林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26%,提高0.37个百分点。养殖业产值6150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8.6%;全年肉类总产量60298吨,增长3.9%;全年出栏肉猪66.86万头,增长1.5%;牛出栏2.22万头,增长12.1%;羊出栏3.03万只,增长38.7%;家禽出笼613.21万羽,增长7.6%。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3397吨。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永兴冰糖橙有限责任公司全年收购冰糖橙1000吨、果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创利税100万元;县草食动物开发公司全年销售收入200万元,创利税10万元;县种子公司发展杂交稻制种基地4000亩,销售杂交稻种110万公斤。农业产值商品化程度达58.53%,农产品优质率达5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6%。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40.8亿元,增长27.6%。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53.5亿元,其中非农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76.3%。RAG-ES2024-09-11
浏览 6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