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陵

唐惠陵

共 2349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01

历史沿革

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月5日),李宪病卒,时年63岁。玄宗闻之,号泣失声。次日(1月6日),李隆基下诏,追怀其高尚品德,追谥其为让皇帝。李宪的长子汝阳王上表恳辞,陈述父亲之意,谦退不敢当帝号,李隆基不许。又追赠宪妃元氏为恭皇后,合葬于桥陵之侧,葬以王仪,号墓为陵曰“惠陵”。
1999年10月,唐惠陵被盗贼炸出一个深约9米的盗洞,为了保护唐惠陵文物,陕西省考古所于2000年3月,派员对唐惠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

建筑格局

陵园建筑

唐惠陵地面建筑现仅存封土堆,封土堆基本呈覆斗形,边长约60米,高约14米。根据调查和钻探得知,其陵园建筑还有阙台、神道、石刻、门阀、围墙及角楼等。现仅存一件残华表和一件残翼马。
唐惠陵

地宫遗址

唐惠陵地下部分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壁龛及甬道和墓室组成,座北向南,总长约60米。斜坡墓道长19米,宽2.3米—2.47米。最深处距现地表约6.5米。过洞3个,均为拱顶土洞,水平进深2.2—2.4米,宽2米—2.1米,顶高2.35—2.8米。天井7个,其中4个为暗天井,天井天口均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米—2.1米,东西宽约1.8米—2米,3个明天井的下部向两侧扩宽至2.35米—2.42米。壁龛6个,分别位于三个过洞的东西壁上。六个壁龛的平面均基本呈方形,边长约2米左右,与过洞之间均有一进深约0.8米—1米的门洞。甬道和墓室均为条砖券砌,甬道进深20.8米,宽1.65米,高2.3米—2.77米。甬道南口残存砖封门,甬道内距南口约3.5米处有安装木门的痕迹,距南口约8.9米处有一道已被破坏的石门。墓室平面为外弧方形,南北最长处5.7米,东西最宽处约5.6米,四壁高3.92—3.98米,穹窿顶最高处约10.08米。墓室西部置石椁,石椁顶盖由6块雕刻成庑殿式顶的石块组成,周壁由10个方形石柱和10块壁板组成,南北成3间、东西作2间,椁床衣6块青石组成。周壁内外及椁床外侧均有雕刻精美的线刻画。通高2.2米,长3.96,宽2.35米。
唐惠陵地宫

文物遗存

文物

唐惠陵早年多次被盗,但仍出土860余件(组)随葬器物。主要为各类彩绘陶俑。主要出自小龛,以第二天井的两个小龛出土最多,几乎塞满了整个壁龛,种类有各种大立俑和小立俑,各种骑马俑、大陶马、大立驼和卧驼、以及牵马(驼)胡人俑和骑驼俑等。出土陶俑的一个特点是体型较大的俑占相当多的数量。大立俑高约0.74—0.76,立马近0.7米,立驼高0.8米以上,卧驼长约0.8米左右。镇墓俑约有10件以上,均为残块,散乱在甬道和墓室,体型亦应较大,天王俑通高1.6米以上。另外,该墓还出土哀册残片,银饰、琉璃串珠、残玉器,以及铜马器、铜饰片、铁器和零星残瓷器和陶器等。
唐惠陵出土文物

壁画

唐惠陵经抢救性发掘,出土彩绘壁画500余平方米。唐惠陵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及墓室的壁面均抹有白灰墙皮并绘有壁画,所绘壁画线条流畅,娴熟,色彩鲜亮。墓道东西壁南部各绘一幅前有二位仙人引导的,长达6米有余的青龙白虎图。唐代盛世之风,威猛之气尽在其中西壁的西部保护状况甚差,但仍可看出内容为仪仗出行等。墓道北壁过洞上方则绘一幅保存基本完整的阙楼图。三个过洞的东西壁均于龛口两侧绘男侍,三个天井下部的两壁则均侍女。甬道两壁亦均绘侍女,顶部则绘如意云头及花朵。墓室东壁为一幅场面较大的乐舞图,中间两人对舞,南边乐队伴奏,北边有一身份地位较高的贵妇人带着侍从在观看。北壁东侧绘的5个侍女似为前者的随从,西侧绘一玄武。
唐惠陵出土壁画

研究价值

根据出土的哀册残片推测,惠陵为让皇帝李宪和恭皇后元氏的合葬墓,但墓葬结构低于帝陵的规格。由此说明,该墓可能是在李宪生前便已修筑,死后被追赠为“让皇帝”时,墓室地下部分已无法改动,只在地面建筑上参照了帝王陵园的建制。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唐惠陵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17年8月30日,正式对游客开放。

旅游信息

位置

唐惠陵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桥陵镇三合村。

门票

唐惠陵免费开放。

交通

唐惠陵没有直达车辆,游览须自驾或包车、租车。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