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市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06-01-01 00:00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500年一遇的特大灾害天气的影响,国民经济取得了一定实效,灾民生活稳定。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为民办实事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改善。

一、综 合

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增幅下降。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55286万元,增长6.7%,增幅比上年回落5.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770万元,减少7.8%,第二产业增加值384140万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88376万元,增长12.5%。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调整为12.6:58.6:28.8。

财政收入稳步提高。2006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53364万元,增长18.06%(同口径,下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161万元,增长23.7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9824万元,增长20.48%。税收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税系统完成税收收入26645万元,增长10.40%;地税完成税收收入10874万元,增长15.02%。
市场物价稳步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5.31%,比上年上升1.3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涨幅依然较大,分别上升5.06%、5.66%、8.67%、11.37%、5.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价格涨幅平稳,分别上升1.41%、1.22%、4.62%。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3.5%,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2.14%。

为民办实事工作取得明显实效,实事工作圆满完成。通过省有关部门和郴州市政府考核验收,省8件实事涉及资兴市的21项指标完成情况全面达标,其中通乡公路建设、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等12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消费需求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有待于提高;投资的软硬环境和投资结构还需要优化和进一步提升。

二、农 业

2006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农”政策,认真落实种粮、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林牧渔业生产在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7??15”、“7?26”洪灾影响后,产量和产值全面下降,农业基础设施毁损严重。

粮食产量略减,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2.69万亩,减少1.43%,亩产达到317公斤,总产量达到13.53万吨,粮食总产减少1.85万吨。2006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30.13万亩,减少0.66%。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3万亩,完成任务的105%;森林覆盖率74.2%,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23.6万亩,减少0.3%。

畜牧业生产持续减少。受洪灾影响,畜牧业产品价格有所上涨,但产量减少。畜牧业发展侧重结构调整工作,灾后重建恢复工作步伐加快。

渔业生产产量减少。水产品总产量2.52万吨,减少12%,其中,捕捞产量0.052万吨,增长4%;养殖产量2.47万吨,减少12.3%。淡水养殖面积15.23千公顷,与上年持平。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有所改善。2006年末,全市通自来水行政村达231个,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7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139台,农用载重汽车356辆。农村用电量7365万千瓦时,增长1.0%;地膜覆盖面积3769公顷,增长3.7%。

三、工业与建筑业

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结构更趋优化。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48372万元,增长8%。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35105万元,增长5.6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40306.5万元,减少10.7%;股份制企业完成58481.5万元,增长20.0%;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104300.6万元,增长0.72%;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32016万元,增长29.2%。轻、重工业发展仍不够平衡,轻工业增加值47831万元,重工业增加值300541万元,分别增长20%和5.4%,轻重工业的比例为13.7:86.3。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194798.1万元,增长10.8%,明显快于整个工业经济5.16个百分点。

2006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带动作用减弱。全年完成增加值143468.6万元,同比减少4.94%,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2%,同比降低8.1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2%

规模以上工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实现利税总额13.04亿元,利润总额8.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8%和57.6%。主营业务收入60.66亿元,增长16.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8.13,比上年提1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0.6%,产品销售率为99.6%。

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高新技术产品为全市工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7244.2万元,比上年增长32.2%,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2.2%。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效益下降。全年实现增加值35768万元,增长4.1%。实现利润总额598.6万元,下降9.9%。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1909万元,增长19.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7575万元,增长9%。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700万元,比上年下降70.7%;第二产业投资86878万元,增长6.28%,第三产业投资69997万元,增长41.92%。2006年,资兴市一批重点工程如郴州金磊水泥二期工程、煤矸石发电、东江湖酒业、鲤鱼江水电站、粤兴汽配、市污水处理厂等项目竣工投产,带动经济增长,这些大项目投资贡献明显。

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04个,新开工项目24个,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规模382505万元,增长26%。全年新增固定资产51438万元。

全市各类房屋竣工面积801540平方米,增长80.29%,其中,商品房竣工面积40000平方米,增长51.17%。商品房销售面积39200平方米,增长136.4%。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公路总里程2241公里。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3348万元,增长45.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463.1万元,增长 36.9%;电信业务总量20885万元,增长46.4%。信函20.10万件,减少21.7%;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提高,2006年互联网用户累计达20284户,增长24.7%。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9.2万门;年末市话用户达到8.53万户;全市移动电话发展到12.8万户。

旅游业全面下降。受洪灾影响,景区旅游公路损毁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全市旅游总收入8.78亿元,减少4.15%;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33万人次,减少24.55%。景区接待人数17.8万人,减少16.2%,景区旅游收入2369万元,减少38.2%。

六、国内贸易

2006年,在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和旅游、假日经济的带动下,城乡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75872.9万元,增长11.2%。城乡市场稳步发展,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123429.2万元,增长13.3%,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52443.7万元,增长6.5%。

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稳定。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含集市贸易市场)仍为41处。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餐饮、汽车、文化娱乐、通讯等成为消费市场的主要拉动力量。全年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4133.2万元,增长20.1%;通讯器材零售额60.6万元,增长28.7%。

七、对外经济

2006年,全市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提高,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形成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对外贸易实现增长。据海关统计,资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183万美元,增长1.55%,其中出口额1021万美元,进口额160万美元,分别增长3.55%和下降9.6%。

利用外资略有减少。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个,合同外资3189万美元,减少19.4%,外商直接投资达到2332万美元,减少7.4%。

对内招商引资发展迅速。2006年全年引进内资11.12亿元,增长35.4%,其中,引进1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4个,新增内资项目85个,投资上亿元的项目3个。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482288万元,比年初增加747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本外币储蓄达353553万元,比年初增加48945万元。各项贷款有所减少,信贷结构得到优化。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179787万元,比年初减少7895万元。在贷款中,农业贷款余额29178万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059万元。

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637.6万元,增长7.1%,其中:财产保费收入1859万元,增长12%;人身保费收入4778.6万元,增长5.0%。赔款支出金额1995.3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060万元,人身险赔付金额935.3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初步统计,2006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6项。全年获郴州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完成省级成果鉴定1项、郴州市级成果鉴定4项。科研成果显著增加。全年共完成新产品研制30项,新增产值4530万元。全年共成交技术合同项目456项,成交额4900万元。全年专利申请量34项,专利实施18项。资兴市荣获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工作先进集体。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219所,在校学生4.76万人,减少0.83%,普通中学34所,在校学生1.72万人,下降13.1%;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2327人,增长158.6%。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0.3%。共有小学135所,在校学生2.1万人,增长0.5%。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巩固率9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34处。其中,影剧院3处,文化馆(站)28处,博物馆1处,公共图书馆1处,艺术表演团体1个,新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广播电视台1座、38套节目,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78万户。全市共有档案馆2处。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3个。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238人,其中,医生558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914张,其中,标准床位902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市运动员在全国、全省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枚,银牌10枚,铜牌7枚。在遭受严重洪灾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高标准承办了省十运会皮划艇、赛艇的比赛,并荣获“优秀赛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小学生“建材杯”象棋赛、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老年人门球赛、乒乓球赛,首次举办了全市攀岩挑战赛等系列体育活动。水上运动中心被定为“湖南省赛艇、皮划艇训练基地”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全年供水量1053万吨,增长2.1%。城市全年实际用水量694万吨,增长12.5%。

城市使用液化气2.2万户,增长4.8%。全年供应液化气总量1700吨,增长6.25%。全社会用电量40781万千瓦时,增长10%。其中,工业用电25610万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8154万千瓦时,分别增长4.4%和18.6%。年末市区共有营运的公交汽车54辆,减少5.3%。年末全市共有出租汽车80辆,减少5.9%。

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96公里,增长2.3%。扩建、翻建道路2条,44公里。城市下水道总长度48公里,增长22.5%。

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全年市区空气质量功能区达标率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5天,占100%。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2分贝,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6.4分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12%,比上年提高3.88个百分点;市区园林绿地面积达842公顷,增长3.6%;新增公共绿地29.5公顷,人均占有公园绿地8.94平方米,增长1.8%。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速平稳。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6.6万人(户籍人口),增长0.83%。全年新出生人口3618人,出生率为9.93‰;死亡人口2003人,死亡率为5.50‰;全年净增人口16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委、市政府采取各项措施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65元,增长7.82%;人均消费性支出7506元,增长11.1%;城市恩格尔系数33.3%,下降2.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104元,下降9.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07元,增长24.0%;农村恩格尔系数39.0%,下降7.3个百分点。社会职工平均工资16731元,增长9.5%,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133元,增长10.4%。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年末城市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33.83平方米,增加3.75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6.11平方米,增加0.23平方米。

就业局势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22.73万人,增长  9%。全年新增就业人员0.6万人,组织0.38万人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0.64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5%。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 .11%。3062户农户4807名特困群众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低保金120万元。2006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8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75万人。全年共征缴社会保险基金8006.5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550张,年末在院人数550人。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时光轴

RAG11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500年一遇的特大灾害天气的影响,国民经济取得了一定实效,灾民生活稳定。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为民办实事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改善。一、综 合 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增幅下降。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55286万元,增长6.7%,增幅比上年回落5.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770万元,减少7.8%,第二产业增加值384140万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88376万元,增长12.5%。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调整为12.6:58.6:28.8。财政收入稳步提高。2006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53364万元,增长18.06%(同口径,下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161万元,增长23.7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9824万元,增长20.48%。税收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税系统完成税收收入26645万元,增长10.40%;地税完成税收收入10874万元,增长15.02%。 市场物价稳步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5.31%,比上年上升1.3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涨幅依然较大,分别上升5.06%、5.66%、8.67%、11.37%、5.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价格涨幅平稳,分别上升1.41%、1.22%、4.62%。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3.5%,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2.14%。RAG-ES2024-09-11
为民办实事工作取得明显实效,实事工作圆满完成。通过省有关部门和郴州市政府考核验收,省8件实事涉及资兴市的21项指标完成情况全面达标,其中通乡公路建设、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等12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消费需求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有待于提高;投资的软硬环境和投资结构还需要优化和进一步提升。二、农 业 2006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农”政策,认真落实种粮、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林牧渔业生产在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7??15”、“7?26”洪灾影响后,产量和产值全面下降,农业基础设施毁损严重。粮食产量略减,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2.69万亩,减少1.43%,亩产达到317公斤,总产量达到13.53万吨,粮食总产减少1.85万吨。2006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30.13万亩,减少0.66%。RAG-ES2024-09-11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3万亩,完成任务的105%;森林覆盖率74.2%,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23.6万亩,减少0.3%。畜牧业生产持续减少。受洪灾影响,畜牧业产品价格有所上涨,但产量减少。畜牧业发展侧重结构调整工作,灾后重建恢复工作步伐加快。渔业生产产量减少。水产品总产量2.52万吨,减少12%,其中,捕捞产量0.052万吨,增长4%;养殖产量2.47万吨,减少12.3%。淡水养殖面积15.23千公顷,与上年持平。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有所改善。2006年末,全市通自来水行政村达231个,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7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139台,农用载重汽车356辆。农村用电量7365万千瓦时,增长1.0%;地膜覆盖面积3769公顷,增长3.7%。三、工业与建筑业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结构更趋优化。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48372万元,增长8%。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35105万元,增长5.6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40306.5万元,减少10.7%;股份制企业完成58481.5万元,增长20.0%;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104300.6万元,增长0.72%;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32016万元,增长29.2%。轻、重工业发展仍不够平衡,轻工业增加值47831万元,重工业增加值300541万元,分别增长20%和5.4%,轻重工业的比例为13.7:86.3。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194798.1万元,增长10.8%,明显快于整个工业经济5.16个百分点。RAG-ES2024-09-11
浏览 6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