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桥和白塔
莲花桥和白塔
共 184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26
历史沿革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巡盐御史高恒为迎接乾隆帝南巡而建莲花桥。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仿北京北海的白塔形式构筑白塔。
光绪初年(1896年前后),重修莲花桥和白塔。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莲花桥上的五亭毁于兵火。扬州人筹资耗时一年多时间重建五亭。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江都县长潘公宏器,重新对五亭桥进行修葺。
1954年,莲花桥桥基础下沉,石墙开裂导致木构架下沉,由扬州建设科组织一次揭顶大修,采取桥箱出土,增加钢筋砼柱基,原木柱直径20厘米,因木柱开裂严重,为了加固和保护,采取了木柱外围加钉板条再粉水泥的做法,柱间坐凳是拆原城区内牌坊对开剖用,黄瓦改用原皇帝行宫的黄琉璃瓦。
1978年,扬州政府对五亭桥进行了一次屋面维修,屋顶换上了黄琉璃。
1984年,由扬州市园林管理处牵头,扬州市市政工程处施工,用砼整浇加固已下沉的基础,用环氧树脂胶合石墙裂缝,同时更换黄色琉璃瓦。
1989年,扬州市园林管理局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对五亭桥进行了系统查勘、测绘和修缮。修缮整修了屋面,重做了宝顶,增加了莲花形石磉与石鼓。
莲花桥
建筑特点
莲花桥和白塔位于瘦西湖风景区的中心地带,是瘦西湖的核心建筑,白塔晴云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莲花桥和白塔一横一竖,一彩一素,一柔一刚。
莲花桥呈“串”字形状,“工”字形桥基为青条石砌筑;桥上建五亭,均为四角攒尖顶,中亭为重,其余为单檐,亭内彩绘藻井,亭之间有廊相连。茎座桥结构独特,遣型优美,具有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莲花桥,别出心裁地将桥和亭结合起来。展现出北方之雄和南方之秀的建筑风格。
莲花桥
文物遗存
莲花桥
莲花桥因其形状从空中鸟瞰似一朵美丽的莲花,又筑存莲花埂上而得名,俗称五亭桥。莲花桥南北两引桥下各为半拱,桥墩列四翼,各有三拱,正侧共15个桥洞。中亭内顶部有彩绘藻井和28根朱红圆柱,桥面两旁栏杆上砌嵌着28只石狮子,《望江南百调》中提到:“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莲花桥和白塔
白塔
白塔
白塔位于莲花桥南侧莲性寺内,为砖砌,系喇嘛塔,高30余米。因塔身洁白,故名。塔建于方形台基上,台基筑台阶53级,象征佛教里的“五十参”,台基正中有砖雕须弥座,座为八角四面,每面3个龛,龛内塑12生肖像,象征12时辰,座上为宝瓶形塔身,南面有壶门(装饰性拱门),内供白衣大师像,其上是13层塔刹,刹上置铜葫芦顶。
研究价值
莲花桥,桥与亭结合,是中国古桥建筑史上的孤例,也是世界上的杰作,桥身结构复杂,造型优美,是中国古桥杰作,是扬州标志性建筑。
莲花桥和白塔是东方帝王从政方式、从政气质和从政传统的典型而形象的体现,是乾隆南巡活动和民间商人奉迎二者互动、皇权和商人群体密切联合的见证,也印证了清代帝王追求“行庆施惠”、利用财政实力和民间资本与士民同庆大清王朝鼎盛局面的历史史实。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莲花桥和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莲花桥通过保养维护更换屋面破损滑移的琉璃瓦,将水泥“寿”字脊换为砖细,同时去除屋面上的灯带及现代灯具。
2017年0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函中批复中提到,特别要加强对扬州城遗址、莲花桥、白塔、天宁寺等重要景观资源的保护管理,维护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莲花桥
历史文化
扬州人们传述着“一夜造白塔”的故事,故事出于《清朝野史大观》等书。
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览,船到莲花桥畔。忽然对接驾的地方官和盐商们说,“莲性寺一带的景色很像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开轩一看,只见莲花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据说,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请画成图,然后一夜之间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建成的。乾隆感慨道:扬州盐商之富,令我所口义不及皇帝离开后,盐商们花重金买来了北京北海白塔的图纸,依图建了这座白塔。
莲花桥
旅游信息
地址:莲花桥和白塔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扬子江北路405号瘦西湖景区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