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个人管理与个人精进

春哥叨叨

共 2637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2-04-10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选择“设为星标”

优质文章,及时送达


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内容包括:时间管理、个人知识管理、目标管理、自我决策、个人成长和修炼等。


  • 底层能力:包括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精力管理,习惯养成的基础底层能力;

  • 上层能力:这部分能力起到决策作用,比如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所有管理的目标是自我的价值体现,而价值体现的形式主要是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这些能力本身是通过持续学习事件得来的,知识库积累是不断丰富起来的。


而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精力管理都是支撑持续学习,积累最佳实践的基础与工具,好的工具让做事事半功倍,好的目标让价值成倍展现。


自我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自律,培养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做事有规律,遵循科学方法,懂得风险与计划,培养实践统筹能力,有较强的自我主动意识。


其实《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中已经大量体现了这部分内容,比如:积极主动,要事第一,以终为始,从依赖期走到独立期,从被他人影响,到影响他人。


自我管理是自我强大的基础内因,只有持续的完善个人,让自己脱离舒适圈,才能不断进步,不断精进。在舒适圈内会停滞不前,给自己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和计划,才能驱动自我,影响外部。


如果一个人有了强大的自驱力,他就不会抱怨外部环境,比如老板没有重视我,我没有得到更有价值的事情,公司没有给我提供培训,导师没有好好带我。自驱力会不断让自己成为稻盛和夫说的那种自燃型人格。


坚持和专注是一个人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


我们知道量变引起质变,而坚持与专注是实现量变的基础,也才能真正深入领域内核,形成深度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打破简单的量变,不够专注可能不能深入,只是停留在领域表面。


比如坚持写作,虽然可能会忘记自己曾经写过什么,但一旦写过就代表对于这件事有过思考有过复盘,就会变为你经验库的一部分,无形中完善了你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念念不忘,必有回想,水滴石穿。


在日常做事和管理中,很重要、很简单也很有效果的方式就是:要事第一。找到四象限中的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做这些事情、做好这些事情,就会让四象限中的重要且紧急的象限中内容是空的,其实是一种风险控制意识。


我们要有一种意识,重要的事情,不能期望花很短的时间去救火,否则得不偿失。这个结论在我过去的做架构设计和项目管理上屡试不爽,找到重要的事情,提前投入,做好,后面就会很顺,效果也更好。


其实这些背后也代表了一种时间管理观念,时间是不可再生且有限的,有限的时间要投入到重要的事情上。


小时候学《卖油翁》,什么是专家?唯手熟尔。其实人都是经验的产物。我们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好的生产力。


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是生产力?你的技能,和你对这件事的认知。自我技能提升了,效率和质量都会上来。


那技能与认知来源于哪里?来源于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我们在持续学习、持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在不断积累技能值,不断沉淀知识,不断提升我们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刻意练习与实践,变为我们的技能,继而创造价值。


我最近观察一些同学对于技术培训的看法,很多同学会关注于有没有干货,他们期望的是一个40分钟的分享,每一分钟都要有干货,都要有最佳实践。


前几年我可能也会关注干货,但这几年反而不关注与具体的干货或技巧,而更关注于是否可以得到一些新的认知,是否打开我的世界,是否可以给我一些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这些很难变成干货,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思维方式或者角度。我相信我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广泛涉猎找到适合我的干货的,而我更关注于那些比我强的人是怎么看待一件事物的。


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个漏斗,首先要有大量的学习与实践的积累,有了知识的广度积累后,通过漏斗才能逐步消化。之后被不断抽象、总结,成为个人知识体系与技能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知识广度的支撑,很多所谓的技术深度都是空中楼阁。


很多大佬都在强调跨学科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比如巴菲特、查理芒格、马斯克、吴军。这些基础学科的方法论与原则其实是这个世界的形成要素,帮助我们理解与建立自己的世界观。


但只有知识深度才能创造价值,比如我们一直说的T型人才或者π型人才,其实都要求我们有一到两个专精的细分领域,在这个细分领域,你的专业性是你在这个领域的价值体现。一个人精力有限,防止大家泛泛而学,专注就是非常重要的,是提升深度的基础。


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我都认为是实践学科,所以我面试的时候不会简单的考核知识,或者算法、八股文。我一般看他的体系化知识,及实践心得。


我相信很多事情的落地与执行背后是有科学方法的,如果他的实践之路有了太多想当然,我会觉得他缺少科学精神。掌握好了科学方法,可以让你少走弯路,也可以保障稳定的产出。


有了持续实践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反馈,基于反馈实现持续的改进。


人们不可能通过思考而养成一种新的实践习惯,只有通过科学实践,才能得到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从实践中学习。


昨天听阿里P11道哥讲,比较符合我的价值观:马斯克、爱迪生、特斯拉、瓦特都是实用主义,他们工作在一线,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他们之所以能做出创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实践过程中,不断挖掘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体验,提升了效率。


我18年深度参与了部门的异地多活和中台化架构升级,一些聪明的同学,可能去做项目管理,他们会做周报整理和项目汇报,年终述职的时候绩效和晋升是有帮助的。我这种比较简单的同学,则喜欢去写代码,解决具体问题,搭建具体框架。


因为我觉得异地多活也好、中台化也好,是一个技术人员职业生涯很重要的技术升级点。不是每时每刻都可以深度参与,看到细节的。掌握项目管理与汇报表达我之后可以学习,但掌握这些技术的实现细节,未来我可能没那么多机会和热情参与了,所以当时我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积累更多实践的机会。


现在看下来4年了,很多细节还在我脑中。之前参与汇报的同学有时还会问我当时库存一致性的细节是如何实现的、有状态的mq长链接是如何处理的。


只有基于自己亲自实践,才能收获经验和感悟。而只有大量的一线实践,才可以更能体会一些系统易用性、体验性的问题,真正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流程与标准化的制定。


专家不能脱离一线实践,必须亲自体悟,否则很多解决方案都是空谈,记得有一本书叫《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思考要像外行一样打破常规,天马行空,扩充广度,提出假设。实践要像专家一样,躬身入局,缜密仔细,科学实践。

浏览 1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