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圣王庙

显圣王庙

共 2419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16

历史沿革

元至正十年(1350年),在堤北头村东南约二公里处的小金堤和西古阳堤之间建显圣王庙。一说始建于东汉(25年—220年)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宁德祖将祖上所遗金山寺岭上二十亩地舍给显圣王庙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黄河泛滥,显圣王庙内许多建筑倒塌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堤北头村民把大庙中的几座保存较好的建筑整体搬迁至堤北头村,与汉光武帝庙合建,同时又新建了31间陪房和戏楼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大殿东邻修建舞楼,坐南向北
民国十三年(1924年),堤北头镇初级国民小学设立在显圣王庙内。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孟县师范学校也迁入显圣王庙
1984年12月,孟县对显圣王庙大殿进行维修
1987年春,河南省文化局拨款对显圣王庙大殿进行了复修
1994年,河南省文物局拨专款把舞楼搬迁到显圣王庙大殿东侧,改为坐东向西
1996年,河南省文物局拨专款对戏楼进行维修

建筑格局

显圣王庙
显圣王庙现存大殿(显圣王殿)三间、舞楼九间、戏楼三间,没有围墙、山门。大殿坐北向南,戏楼坐南向北与大殿相对,舞楼在东侧。显圣王庙大殿后原有元代建筑刘秀殿三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倒塌,仅存木构件收藏于舞楼下面

主要建筑

大殿

大殿也称为三圣殿、显圣王殿,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五脊悬山造。殿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五彩琉璃,殿脊高约三尺,前顶正中,矗立一座七层琉璃彩陶塔,塔高三尺余,塔底四角由四条铁链与大殿四个挑角相连。四条前端各有一个单腿独立的陶人,名曰“四短”。覆瓦为明清时期的板瓦和筒瓦,滴水为元代典型的“重唇板瓦”,上刻和锯齿纹。明间置两扇,上有九十九颗,门楣上有菊花形四枚,次间板灵窗各一扇。大殿正中是三尊塑像
大殿斗拱用材较大,施补间铺作两朵,次间一朵。转角铺作出45度斜栱,前檐下为五铺作双下昂重栱计心造斗拱,后檐为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斗拱,前后檐均为单材,其上置齐心斗,前檐用,后檐用。柱头铺作用方,补间铺作用瓜楞圆栌斗,斗幽较深。殿内平面为,覆盆柱础,柱子排列有明显的柱侧脚和柱。殿内为,大梁为元代典型的双木拼梁

舞楼

舞楼
舞楼也称看楼,位于显圣王庙大殿东侧,坐东向西,面阔九间,双层卷棚式建筑

戏楼

戏楼
戏楼坐南向北,面阔三间,双层卷棚式建筑,与大殿相对

文物遗存

显圣王庙内存有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宣慰同知宁德祖舍田碑记》,即“施田碑”,镶嵌于大殿次间上,字迹清晰,辨认度较高
施田碑

历史文化

庙宇合建

《孟县志》记载,元至正三年(1343年),在(今西南八里的堤北头村建汉光武帝庙,后被河水淹没,改建于堤北头村东北隅。
显圣王庙原位于堤北头村东南约二公里处的小金堤和西古阳堤之间,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黄河再次发大水,洪水泛滥成灾,大水破防河堤冲入显圣王庙,许多建筑倒塌。此后几年,黄河又多次决口。位于黄河岸边的村庄被迫开始向北边高地搬迁。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堤北头村民在搬迁时,把显圣王庙中的几座保存较好的建筑整体搬迁至堤北头村,与汉光武帝庙合建。
显圣王庙大殿后原有元代建筑刘秀殿三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倒塌,仅存木构件收藏于显圣王庙舞楼下面

传说轶事

王莽追刘秀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政权之后,整日追杀刘秀。一日刘秀刚渡过黄河,在黄河北岸赶路,被王莽的追兵发现。追兵顺着脚印向刘秀扑来。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天上忽然降下三员天将,一手持大刀,一手握长矛,呼喝着向王莽兵将冲杀过去。经过一番激战,王莽的兵将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不一会儿便全军溃散了。此时,刘秀心想,幸亏三员天将搭救,才免遭一死。如他日称帝,封三员天将为显圣王。刘秀称帝后,就按照当年的许诺追封刘展雄、焦雄信、三员天将为显圣王,在河阳(今孟州市)黄河滩的小金堤,建造了一座显圣王庙

保护措施

1986年11月21日,显圣王庙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重新调整划定显圣王庙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经河南省建设厅、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公布
文保碑
2013年3月5日,显圣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