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慈胜寺
共 1524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09:45
历史沿革
襄垣慈胜寺创建年代不详。
元二年(1313年)十二月十四,襄垣慈胜寺毁于火灾。五年(1318年),重建庭、坛、序、廊、庑、门、香厨、土地堂等。元年间(1341年—1368年),重修襄垣慈胜寺。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募捐修葺襄垣慈胜寺,历时一年多完工。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也有修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襄垣慈胜寺被襄垣五中占用。
2005年,平遥县文物局筹集资金对襄垣慈胜寺内主体建筑进行了落架维修。
2008年,平遥县人民政府及襄垣中学投资数十万元,对正殿、东西配殿、西小殿、戏台及西禅院进行了维修。
建筑格局
襄垣慈胜寺
襄垣慈胜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041平方米,两进院落布局,东西各有一所禅院。中轴线上建有戏台、山门(不存)、正殿、后殿(不存),两侧为钟鼓二楼(不存)、东西配殿、西小殿。西禅院现存正房窑洞三孔带前廊,东西厢房各五间。东禅院现存正房五间。
主要建筑
正殿
正殿为明代遗构,单檐,面宽三间,进深六椽,七檩前后廊,四椽对前后搭牵通檐用四柱,外檐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明间施米字形斗栱一朵,屋顶布灰瓦,蓝绿琉璃方心剪边。殿内梁架彩画保存尚好,壁画大部分为白灰覆盖。明间檐柱头仅施额枋,伸至次间成直截式,与次间阑额、相接。由于明间开间较宽,荷载较重,采用了扩大材架的做法,是宋代匠作做法,在明代建筑中的体现。
正殿
东西配殿
东、西配殿各五间,六檩前廊悬山顶。前檐斗栱为一斗二升交耍头,柱头、补间各一朵,正心瓜拱上承撑头木。屋顶筒、板瓦覆盖,花边滴水,施花脊。西配殿为地藏殿,东配殿为菩萨殿。东配殿廊心墙和梁架上均有彩画。
西小殿
西小殿与西配殿
西小殿在西配殿南侧,双坡硬山前廊式。西小殿是土地殿。
戏台
戏台在山门南40米处,坐南向北,以4根前檐柱组成台口和左右附台,进深五椽,卷棚。台前明、次间的柱头承大额枋。枋上施五踩单昂斗栱,里外曳拽斗栱承双檩,补间斗栱明间两朵,次间如意斗栱各一朵,拱身拱头分别浮雕半镂空的花卉。栱眼壁以填充,梁架施彩绘。
文物遗存
襄垣慈胜寺内有元代、清代维修碑各1通,古柏4株。戏台前有古槐4株。
历史文化
天台宗
据元三年(1332年)《重修慈胜院记》的碑文记载,襄垣慈胜寺为佛教传承。天台宗是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发源地为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因其创始人智顗常驻浙江天台山说法,故称天台宗。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庭。天台宗以龙树为初祖。又因该宗奉《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故也称。
学术研究
《文物世界》2017年第5期收录《浅谈平遥慈胜寺的宗教艺术特点》,阐述襄垣慈胜寺不同时代的宗派传承,以及地方风格的建筑特色。
文物价值
悬鱼
襄垣慈胜寺正殿结构独特,用材规整,用料考究,为研究明代地方建筑结构特征提供了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价值。博风等木雕工艺,地方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
保护措施
保护标志
1973年11月15日,襄垣慈胜寺被平遥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平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标志
2013年3月5日,襄垣慈胜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19年8月11日,山西省文物局公布襄垣慈胜寺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