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共 1434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30 15:54

历史沿革

1957年11月7日,北京地质学院陈列馆成立,首任馆长苏良赫教授。建馆初期,标本主要继承了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地质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科的收藏。
1970年,北京地质学院整体迁至湖北办学,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
1974年,学校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学校迁址武汉时,部分标本也运至武汉。
1982年,武汉地质学院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1987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
2001年,受邵逸夫基金会和教育部专项资金资助,博物馆大楼建设启动。
2003年,博物馆大楼落成,并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建筑布局

综述

据2022年9月博物馆官网显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5000余平方米,博物馆已开辟了6个常设展厅,分别为地球奥秘展厅、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矿物岩石展厅、珠宝玉石展厅、矿产资源展厅和张和捐赠展厅,将开设水资源、环境和地质灾害展厅,还有2个临时展厅和科普教室。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展厅导览图

展厅

建筑特色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建筑外观融合了地质学、仿生学和天文学特点,曾获湖北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是文教事业标志性建筑,并成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馆藏文物

文化活动

活动建设

2017年4月,博物馆举办“李四光纪念展”;校庆65周年期间,“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地大人——‘7+2’登山科考专题展览”在博物馆开展;同年11月,与图书馆合办“湖北古建筑图片展”。
2018年5月,博物馆策划“矿物的彩虹世界”图片展;同年11月,“中国特色矿物精品展”在逸夫博物馆开展。
2019年11月,博物馆联合筹划的“自然瑰宝 大地奇珍——矿物化石精品展”展览在校庆67周年之际开幕。

学术研究

2018年,博物馆结合中小学生特点开发研学课程,设计研学教材,深化科教旅游内容,《逸夫博物馆科学探索活动手册》印刷5000册,“让石头说话”系列科普图书之《沉睡已久的化石》出版发行。
2019年,《沉睡已久的化石》入选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名单。

合作交流

2019年,博物馆与AAA国际(北京确博尔)联合举办了中国(武汉)地学科普教育国际论坛,来自美国、德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界的专家与中国国内高校、博物馆、科普研究机构等单位地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了各具特色的地学科普教育研究与科普实践方面的成果;博物馆与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等单位及学校相关部门一起承办了“中国自然教育大会、第六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此次会议是首次由政府、企业单位、社会组织联合主办的全国性自然教育大会,也是论坛首次在大学校园举办,并首次召开自然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吸引了中国国内外代表1300多人参会,展示了中国自然教育的新成果和高水平。

所获荣誉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古生物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获评为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卫生示范旅游景区、武汉市博物馆工作先进单位、武汉市旅游景区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武汉市卫生先进单位等。

机构设置

参观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