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堡

永昌堡

共 5160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4-05-24 10:32

历史起源

永昌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明。公布时间:2011年8月17日,永昌堡,在温州市永昌,是明代抗倭寨堡。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邑人、叔杲等倡议兴筑,以防。堡呈长方形,南北长778米,东西阔445米,高8米,基阔3.9米,周长2688米,有陆门4座,水门4座,中引渠。内外壁用块石斜垒,中夯杂土.堡内二渠贯穿南北,可通舟揖,渠上架有数座石桥。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毁,现堡内民居栉比,商铺井然。除西面和东面南部城墙残缺、东城楼早毁以及城垛被破坏外,其余尚完整。

城楼修复

永昌堡牌额
1982年以来,南北城门旁城垛、城楼已经修复。
永昌堡的来历要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当时沿海倭寇猖獗,永嘉场乡民时遭焚掠。二都英桥里兄弟倡议集资筑堡自卫。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冬动工,用石块斜垒城墙内外壁,中间,城基约3.9米,高4米多。历时一年建成。

布局结构

永昌堡环境
永昌堡,城呈长方形,南北长738米,445米,周长23656米,环以护城河。东南西北设陆海、迎川、、通市,门将砌,设防有闸,门二重,城门上设谯楼。城内开二渠,俗名上河、下河,引水入城,贯穿南北。
上河向西开五浃:西宅、状元、三房、西门、上仓;下河向东开五浃:扑树、经魁、御史、板桥、圣门。上河置门、会秀、汫头、左昌、世裔、北水门七桥,下河置南水门,东门、东昌、四桥,造型各异,风采多姿。
永昌堡建成后,为抗击的入侵和保护当地人民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景点概况

永昌堡,始建于明嘉靖37年(公元1558年),明代,沿海备受倭寇侵犯,永强抗倭首领、王德叔侄牺牲。当时由同族中父老费时13个金7000余金修建而成,用于抵抗倭寇入侵,是当时沿海重要的抗倭重地,反映了团结抗倭的和不怕牺牲的高尚品格。

城墙布局

永昌堡整座城墙雄伟壮观,不可尽言。南北长达778米,东西长445米,城高8米,基宽3.9米,周长2688米。城中有城堞908个,13座,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城堡整体布局合理,设有四座城门、四座水门。城外四周有环绕,城内开了二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宽13米,下河宽8米。河有坡式的会秀桥、蛙式的联芳桥、直通式的井等形式各异的桥梁,以利乡民通达。两岸以方块斜筑,以利水陆交通、灌溉、浣洗。堡内原有水田100多亩,危急时可,不怕久困,以促进军民两安,可见当时经划之妥善,谋深而虑远也。
永昌堡现存有都堂第、巷、世大夫祠、祠、青石门台、花园古井、洞桥底40号、御史巷12号、大派宗祠、楼下派宗祠、状元里6号等多处、祠堂,及多座古桥梁,均具有较高的历史。永昌堡不但建筑雄伟、布局合理,而且学风浓厚、人才辈出,历数百年而不衰。列进士者13名、武状元1名、1名、4名、举人30名、胶痒900名,著作达150多部,是明清时温州的一个文化中心。

主要特点

永昌堡的地方特点
永昌堡的地方特点:一是兼具军事色彩和人居生活色彩的私家抗倭城堡;二是明代温州地区具有丰厚人文内涵的文化中心;三是具有特色的滨海型浙南水乡。
永昌堡的环境
永昌堡环境优美,一进有石碑楼,内有民族英雄塑像,有瞻仰亭、、永昌堡;二进设永嘉场王半场,分“城堡”、“文化”、“名人”、“民俗”四个主题展厅,中堂有永昌堡历代名人肖像等。后面还有图书馆,馆内珍藏了宝贵的文史资料,存放有政治、经济、交通、国防、名人著作、百科丛书、等2万余册书籍,还订有十多种报刊、杂志。北首还有一个文化公园、古炮台等。

重大意义

现永昌堡为,浙江省,浙江省,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温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阵地,外宣基地。永昌堡的现以永昌博物馆和城墙、等为载体向来宾宣传其内在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永昌堡自1994年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受教育人数近30万人次,本基地对学校、共青团、机关、或纪念日中组织的活动实行免费或优惠。对中小学生、军人、实行免费参观。年接待人次1.5万,年接待未成年人3000-4000人次。

周边交通

衙城路口:龙湾社区巴士6号A线;龙湾社区巴士6号B线
永中城北:132路;138路;龙湾社区巴士10号线;龙湾社区巴士5号线
二都新城:龙湾社区巴士6号A线;龙湾社区巴士6号B线
永昌堡东:132路;138路;龙湾社区巴士10号线;龙湾社区巴士4号线;龙湾社区巴士5号线
永昌堡西:132路;龙湾社区巴士4号线;龙湾社区巴士5号线

地理位置

文化内涵

永昌堡古城门
永昌堡位于东南约25公里的。嘉靖间王氏族人先后为抗倭而亡。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兄弟率众筑永昌堡。嘉靖四十年遭台风毁,王叔杲修葺。间及时,又是修造。堡南北长757米,东西阔449米,总面积33.98万平方米。设陆门四座,水门四座,敌楼十二座,城堞口九百零五个,外有护城河。堡内古建筑包括: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王氏祖祠;万历二年(1574年)的布政司祠、万历四年(1576年)的世大夫祠;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都堂第;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状元第;王绍志故居及明、清民居四十座,2.33万平方米。墙内外壁用块石叠砌,沙石。永昌堡城池坚固,多次抵御倭寇进犯。建筑保存较完整,富于地方特色,有很高的历史与
城体内外壁由块石斜叠砌,内填乱石灌以沙土而成。现存上渠、下渠;明代石桥14座;状元第、都堂第、王绍志故居、上仓坦、下仓坦、王氏祖祠、世大夫祠、布政使祠、楼下派祠、青和明、清民居30多座,还有为长期抗倭用作生产自救的稻田150多亩。永昌堡在明代为地区文化中心,永昌堡内文化内涵丰富,名人辈出,明清以降,出现状元1名、榜眼1名、1名、进士18名、举人60多名,著述100多部。
温州永昌堡雄伟壮观,南北长778米,东西长445米,城高8米,周长2866米,堡内11座造型、色彩各异的明代与上下相呼应,其状元府、都堂第、王绍志故居等18幢明清年代古民居更衬托出城堡古色古香的韵味。素有“江南故宫”之称的永昌博物馆更为旷世一绝。永昌堡是温州市省国防科学,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汁原味的古代景观吸引了各地的旅游爱好者。

历史渊源

永昌堡
永昌堡位于温州市南岸,濒临东海,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永中镇一片密密麻麻的民宅中,永昌堡仍依稀可见当年方方正正的布局。这座南北长778米,东西长445米的城堡,除去南面的部分外,一道高约8米的石垒城墙,以及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如同忠实的卫士默默地坚守着,任凭几百年的风雨沧桑,无怨无悔,坚如磐石。南北两座城门旁还有一道水门,一大一小两条河自南向北从永昌堡的中心横穿而过,数不清的东西流向水道,巧妙地构成了水上,又为水乡城堡增添了几分江南的妩媚。
堡内御史巷1号都堂第建于明代年间(1570年),是当时的故居,三面临水,被专家称作“典型的明清东南沿海水乡人家布局”。今天我们仍可看到,都堂第的等都按“修旧如旧”原则,恢复原有格局,保留了明代“明”风“明”韵,十分简洁明了。
永昌堡像都堂第这样的还有40余处。这里住着3000余名居民,其中王姓的特别多。如今他们把这座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占地13余亩的祠堂利用起来,不仅办图书馆,还开设了风情民俗室、乡贤纪念室、抗倭筑堡展览厅、展览等。这里进进出出的老老少少大都是王氏的后裔。无论谁,他们都能说出自己先祖的,讲述先祖当年的动人故事。
明代中国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尤其是温州,经常成为海盗的袭击目标。公元1553年至1563年短短11年间,温州遭28次之多,每年因此而死的人不少于3万。当时温州有一对叔侄和王德,叔叔王沛为保卫海防,号召乡人进行抵抗。其间,他组织起一支千余人的抗倭队伍,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第一次阻止了倭寇的进犯。不久之后,侄子王德从广东解甲归来,加入了叔叔的抗倭队伍,又帮助招募了千余名战士。他们率领的义兵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战斗力强,吓得倭寇一连4年多不敢进犯温州一带。
1558年,倭寇再次入侵,时已70高龄的王沛率义兵迎战,不幸在视察敌情时陷入包围,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而援助官兵抗倭,在途经金岙时遭伏击身亡。
王德牺牲后,他的侄子两兄弟继承了抗倭事业,筹集资金,建造城堡作为抗倭根据地。这便是我们看到的永昌堡。

大事记

明成化元年至三年(1465-1467),建大派宗词。
明成化元年(1465),王廷芳建东门桥,王廷善建联芳桥。
明嘉靖十一年(1532),王重建城北祖墓。
明嘉靖二十年(1542),参议建王氏宗祠及双凤
明嘉靖三十七(1558)四月初五,率义兵赴梅岗抗倭牺牲。
同年四月十七,王德率义兵为解被倭寇围困之危,抗倭队伍途经金岙,遭寇伏击阵亡。
明嘉靖三十七(1558),永昌堡建到一半时,倭寇来犯,唯恐堡内有埋伏,不敢轻入,遂退。
明嘉靖三十七年至三十八年(1558-1559),率众人筑永昌堡,历时十三个成,费金 7000两。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皇帝下诏追赠王沛为太仆寺丞,王德为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倭寇又来犯,王叔杲率众抵御,相持半月之久,敌寇退去。
明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至九月,王叔杲率众开竣堡内河道,河阔十二米,开拓南至北长740米。
年间(1567-1572),京都御史建都堂第。
二年(1574)王继明建家庙。
四年(1576)建世大夫祠,同时与兄建左昌桥。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状元王名世建状元第和状元坊。
明崇祯六年(1633)建
明崇祯十五年(1642)布政司王龙友建东昌桥。
清顺治十八年(1661)永嘉场徙居内地,沿海居民奉缴内迁,以避海警,堡内庐舍为之一空。
清康熙八年(1669)重修城池建庐舍。
清康熙十六年(1677)重修王氏宗祠。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王氏宗祠。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王氏宗祠。
后期建青石门台。
清嘉庆七年(1802)重建宗祠两侧八间祠。
清道光四年(1824)重修王氏宗祠。
清道光七年(1827)重修王氏宗祠
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王氏宗祠办崇实学堂。

历史名城

永昌堡东临东海之滨,西倚麓,便捷,土地肥沃,素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之称,是座名人辈出,深厚的
永昌堡碑记
永昌堡雄伟壮观,设施完备,城上有城堞九百零八个,城垛(空心)十二座;城外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城内开了大小二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其布局之合理,设施之完整,为江南古堡所罕见。
城堡内基本上保存原始格局,堡内现存状元府弟、圣旨巷、都堂弟,世大夫祠,祠等古建筑,是省一级
永昌堡不但建筑雄伟壮观,而且学风浓厚,人才辈出,历数百年而不衰,明、清两代列进士者13名,武状元1名,1名,副榜4名,举人30名,胶痒900名。近、现代又出专家,戏曲学家等名人。
经关部门审查验收合格批准于“省东海文化明珠”、“市金海岸”工程,这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屹立在东海之滨,之畔,迎着绚丽的旭日大放异彩。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