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明园

静明园

共 2008字,需浏览 5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金章宗在玉泉山南坡玉泉附近建行宫芙蓉殿(又名玉泉行宫)。
元世祖忽必烈在玉泉山建昭化寺。
明正统年间,英宗敕建上、下华严寺。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上、下华严寺被瓦剌军焚毁。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玉泉山上建行宫,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静明园,与清漪园(颐和园前身)有御道相连。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对静明园进行大规模扩建,将山麓的河湖地段全部圈入园墙之内。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帝将静明园诸景命名为“静明园十六景”,每景以4字题名。后又增十六景,以3字标题。
清“三山五园”图景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西北郊诸园遭到焚掠,静明园亦未幸免于难。园内建筑物大部分被毁。
清同治六年(1867年),对从北京西郊到城内西苑的水道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其中一项重点工程就是对静明园内水道、龙王庙和寝宫的重修和修缮,使其基本功能得到了恢复。
清光绪年间部分曾加以修缮,西太后居住颐和园期间经常乘船到静明园游览。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静明园再次遭到焚毁。
辛亥革命后,静明园曾一度作为公园向公众开放,又修复了一些建筑物,湖光山色大体上完整如初。
1949年后,静明园为国家机关使用,并进行修缮,修复香岩寺、上下华严寺、妙高塔等建筑。
静明园复原及平面图

建筑格局

综述

静明园占地面积约75平方千米,有六座园门,园内建有大小建筑群30余组,4座不同形式的佛塔。全园分南山区、东山区及西山区。南山区是精华所在,有宫殿区、玉泉湖及系列景点,西北两面以山为屏,山峰上点缀华藏塔及玉峰塔。东山区包括玉泉山的东麓及若干小湖泊,以构筑的小型水景见长,最北部以北峰的妙高塔为结束。西山区地段开阔平坦,布置有东岳庙、圣缘寺、清凉禅窟等,形成以宗教建筑为主导的景观特色。
静明园是一个以山为主,以水为辅的天然山水园。山景突出天然风致,水景注重园林经营。南北长1350米,东西长590米,面积65平方千米。含漪湖,玉泉湖、裂帛湖、镜影湖、宝珠湖五个小湖以水道连接,萦绕于玉泉山的东、南、西三面,依山就势形成不同的水景,结合建筑、植物形成五个不同性格的水景园不仅山嵌水抱,五个水景园环绕、烘托一处天然山景别具一格的规划布局。
(清)张若澄 燕山八景图册之玉泉趵突 故宫博物院藏

造园思想

静明园模拟历史上名山古刹的传统,创造一个具体而微的山水名胜风景区。是一座以山景为主、河湖环绕的天然山水园。

景观分区

静明园大致分为南山区、东山区及西山区。南山区:为全园精华,有宫廷区、玉泉湖及一系列小景点。东山区:以构筑的小型水景园见长、以观赏山泉景观为主。西山区:山脊线以西,一片开阔平坦的地段,最大的一组建筑——东岳庙,突出以宗教建筑为主的景观特色。
静明园布局分布图

布局特点

主要景点

南山景区

南山景区是园内建筑的荟萃之地,沿山路的平地比较开阔,这里有玉泉湖、裂帛湖以及纡曲萦回的水道。湖的南岸和紧接南宫门之北的一组建筑群“廓然大公”是静明园的宫廷区。

东山景区

玉泉山东坡及东麓为东山景区,以南北长220米、东西最宽处90米的镜影湖为中心,沿湖环列建筑,构成一座水景园。

西山景区

西山景区即玉泉山山脊以西的全部区域。山西麓的南半部地段开阔平坦,在这里建置了园内最大的一组建筑群,包括东岳庙、圣缘寺、清凉禅窟等道观、佛寺和霞起楼、犁云亭、方亭等园林建筑。这些亭台楼阁均以各式曲廊联系,随意错落穿插于假山叠石之间。
含漪湖北岸临水建“含漪斋”,斋前设游船码头。含漪斋之西即静明园的角门,自香山一带以石渡槽导引过来的泉水在此处折而向南,汇入玉泉山水系。角门外面的石铺御道南连大宫门,往西直达香山静宜园。

文物价值

静明园因为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已成为一座闻名于世的皇家御苑,园林建设不仅能反映当时的政治背景,而且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它在北京的历史上曾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自从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西北郊诸园遭到焚掠,静明园建筑物大部分被毁。导致了它逐渐走向衰落,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静明园又惨遭焚毁。在清朝灭亡后,这座皇家园林又再度兴旺起来,静明园虽然没有颐和园和园明园那样出名,但是它依旧保持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保存较完好的皇家园林之一,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

1957年,静明园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静明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