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二陵
南汉二陵
共 3799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4-05-24 10:47
历史沿革
德陵保铭牌
推测于后梁乾化元年(911年)至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德陵建造完成。
南汉光天元年(942年)九月,刘䶮迁神于康陵。
明崇祯九年(1636年)秋,河南官洲北亭村“田间有雷出,突而成穴。耕者梁父……率子弟入,将大发之。所发隧道如城巩,中有碑文,始知为南汉墓也”。
“文革”期间,德陵被村民用作防空洞。
康陵挖掘现场
1972年6月间,文物工作者到北亭调查残砖墓,认为是刘䶮的康陵。
2003年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建广州地区高校新校区(广州大学城),选址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同年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番禺区文管办,在广州大学城建设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文物调查;同年6月初,德陵发掘工作开始;同年7月底,康陵发掘工作开始;同年8月,德陵发掘工作结束;同年11月中旬,康陵圆丘表面覆盖的砖土大部分揭露后,于圆坛砖圜壁的南、北发现盗洞。
2004年春节前,完成康陵地宫的清理,出土了哀册文碑,确认此陵墓为南汉康陵,而位于北亭的陵墓实则为德陵;同年10月,康陵发掘工作结束。
2015年,正式动工。
2016年1月,康陵遗址启动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
2019年5月17日,南汉二陵博物馆开放。
2023年6月10日,康陵遗址全面完成本体保护与展示利用工程,正式向公众开放。
康陵遗址
遗址特点
德陵
墓室内长10.43米、高3.04—3.45米,用素面青灰砖砌成。室顶用楔形砖砌出券拱,后室券顶套接在前室券顶上面。
墓道在墓室北端,为长方形竖穴土圹,残长12米、宽3.08—3.21米。底呈南低北高的斜坡,南北高差0.46米。其内填红褐色花土;分层填埋夹杂少量碎砖,未经夯实。墓道南端靠近封门处,用单砖东西向叠砌3层,隔出一个器物箱。南北宽1.53米、东西长3.21米。器物箱内放置青瓷罐190件和釉陶罐82件,器物摆放东西成列、南北成行,整齐有序,应是当时“墓前设奠之遗存”。
封门位于墓道和前室之间,残高1.69—2.16米、厚2.64米。砖石结构,砖墙中间夹放3块横置石板,其中一块石板已被盗扰者弃于墓葬西侧地面。石板为青灰色石灰岩,长2.77—3米、宽0.83—0.96米、厚0.16米。石板两侧的墙用青灰色的平砖与楔形砖错缝平砌。
前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6.27米、东西宽3.14米。东西两壁厚约1.27—1.35米,平砖错缝平砌。两壁对应有上下两层壁龛,其中上层4个、下层5个:均被盗扰者破坏,无一完整。壁龛呈平底尖顶形,口宽0.35—0.43米、进深0.35—0.4米、顶高0.32—0.4米。
前室北端中部靠近封门内侧.有一块平面近方形的青石板石质和颜色与封门石板相同,长1.36米、宽1.25米、厚0.18米。石板两面均素面无纹,也未经磨光处理,推测是摆置供品的祭台。在石板两侧清理多块釉陶屋的残片。
前室墓顶为长方形砖、楔形砖砌成的四层券顶,厚0.96、内高2.81—3.04米。券顶两侧下部有用长条形砖垒砌的夹墙,宽0.86—1.01米、高0.63米。
在前、后室之间有一条短过道,砖砌门券,门宽1.85米、壁厚0.68米。损毁严重,仅残存底部,门券高度不详。
后室平面大体呈方形,南北长3.48米、东西宽3.77米,砖壁厚0.93—1.23米。有一大盗洞打破后壁和墓底,将后壁破坏殆尽。后室的东西两壁及后壁均有壁龛,其形状与前室相同。东西两壁各有5个龛,分上下两层。上层壁龛2个,口宽0.35—0.38米、进深0.35—0.4米、顶高0.34—0.38米,下层壁龛3个,口宽0.4米、进深0.42米、高均为0.57米。后壁因中部遭破坏,仅见东西两侧各有一龛。
后室券顶结构与前室相同,但高出前室券拱约0.4米,内高3.45米。券顶两侧也砌有夹墙,东侧夹墙高1.04米、宽0.95—0.99米,西侧夹墙高宽米
墓葬由于被多次盗扰,整个墓室的铺底砖全被撬起,因此,前室是否还有分隔、过道是否砌砖阶、后室有无棺床都不知晓。
德陵
康陵
康陵由地下玄宫和地面陵园建筑组成,坐北朝南,陵园范围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80米,面积为12800平方米。陵园依山而建,占据了大香山南坡的东部,南北高差达15米。
康陵南北向营建,地面建有陵园和陵台,地下筑玄宫。陵园内中部偏北有方座圆丘形陵台,四周围以夯土墙垣,神墙四隅筑有角阙。南墙正中开设园门,门前有廊式建筑。
文物遗存
德陵
德陵出土陶瓷器
墓室内的随葬品已被洗劫一空。仅在前室扰乱土中发现有青釉陶屋残片。在墓道器物箱内清理出青瓷罐和釉陶罐,共计272件。
青瓷罐190件。其中盖罐149件、无盖罐40件;另有1件瓷盖置于釉陶小罐上面。器型大小虽略有不同,但造型接近,基本上都是小直口、短颈、溜肩、扁鼓腹、平底或者矮圈足,肩部多饰三至四周凹弦纹。部分肩部有4个横桥耳。器盖的大小型式也基本相同。均为直口、斜壁、弧形顶,盖面饰一至二周凹弦纹,顶中有一菌状小纽。釉色有天青、淡黄色等。有的釉质保存完好,烧结度高;有的见冰裂纹,部分已脱落。根据腹部特征分为四型。
A型105件。鼓腹,无耳,大部分带盖。器内外通体施天青釉或淡黄釉,有细碎冰裂纹。
B型50件。广肩,扁腹,无耳。最大腹径偏上,肩饰凹弦纹,小平底下接矮圈足。通体施天青釉或淡黄釉,釉面呈细碎冰裂,部分脱落。
C型24件。扁圆腹,无耳。体形稍大,小直口微敛。
D型9件。多数有盖。溜肩,圆腹,器腹最大径居中,小平底接矮圈足。肩部饰凹弦纹,通体施淡青釉,部分脱落。
釉陶罐82件。胎质软,多呈灰黄色,外施绿色低温釉,多已脱落。均无盖。有的在肩部置竖桥耳。
康陵
历史文化
传说轶事
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载:“刘龑墓,在番禺东二十里,其地有南亭、北亭。海潮围绕,中不过十余里。墓在北亭洲旁,疑即昌华苑地也。崇祯九年秋,洲间有雷出,奋而成穴。一田父见之,投以石,空空有声,乃内一雄鸡,其中夜尽闻鸡鸣。于是率子弟以入,堂宇豁然,珠帘半垂,左右金案玉几备列。有金人十二,举之各重十五六斤;中二金像冕而坐,若王者与后,重各五六十斤;旁有学士十八,以白银为之;地皆金蚕珠贝所筑,旁有便房,当窗宝镜大径三尺,光烛如白日;宝砚一,砚池中有玉鱼,能游动;碧玉盘一,以水满注其中,有二金鱼影浮出;他珍异甚众。田父先持镜归,光动邻舍,亟碎之,有一珠人夜辄作怪状,惧而弃之。于是邻人觉而争往,遂白邑令,令亟临其地视搜发,令得玉枕一,金人四以归……”这段文中讲到明朝崇祯年间一田父偶入刘龑墓的经历,里面充满奇珍异宝,甚至还有能游动的玉鱼,宛如神话中的场景一般。
发掘故事
活动建设
2023年6月10日上午,康陵遗址展示区举办了一场“沉浸式艺术剧场——倾听·康陵”展演。其中,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师生以康陵遗址为元素,创作《康陵赋》等作品,建构出沉浸式剧场的乐音空间。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则融合康陵遗址、哀册文碑、双凤纹瓦当、康陵出土玻璃瓶、花鸟纹瓦当等元素,创作了一部视觉大片。
研究价值
德陵墓道器物箱出土大量的青瓷罐和釉陶罐,是广州第一次发现如此众多的五代瓷器。此为南汉皇帝的宫中用品,当属官窑制品。其胎质坚硬,釉色青中闪灰,晶莹透亮,是五代青瓷中的上品,为研究五代十国陶瓷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康陵随葬的哀册文是首次考古出土、年代最早、最完整的哀册文,对于研究南汉国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康陵哀册文碑的发现,明确了墓主人的身份和下葬年代,证明了南汉有三陵在广州,弄清了康陵和德陵的本来面貌和确切位置,还更正了《番禺县志》等文献史志对德陵和康陵的错误记述,解决了历史悬案。康陵是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布局完整的陵园,地宫上方的圆形方座陵台、神墙四隅的子母角阙、陵前的廊式建筑,这些都为历代陵寝所不见。此外,砖壁圆形封土丘形制独特,改变了汉唐封土以方为贵的传统,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为研究中国古代陵寝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南汉二陵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地面陵园遗迹保存较为完整的实例,为研究唐宋时期的礼仪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南汉二陵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南汉国的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状况,其中的一批外国玻璃制品,对研究广州对外贸易交通及社会经济发展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南汉二陵是五代南汉国的标志性史迹,其营建形式特别,圆丘形陵台形制独特,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为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例。
康陵复原图
文物保护
2005年4月17日,“2004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名单公布,南汉二陵位列第8。
2006年5月25日,南汉二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11年,南汉二陵被列为广东省首批重要大遗址。
2021年12月23日,南汉二陵入选广州考古百件文物精品与十大重要发现。
2023年1月10日,南汉二陵被列入《》。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