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镇
地名由来:府城历史悠久,明嘉靖七年(1528年)始,为思恩府治所因镇政府驻府域圩得名。
府城镇位于武鸣县北部,距县城32公里,北接马山县,西通仙湖镇,东连陆斡、两江镇,南接东风农场,总面积约273平方公里,设23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23个村民小组,14225户,56500人。府城镇交通便利,道路四通八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古称“思恩府”。新建的水南高速公路贯穿全镇18.6公里,更给府城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1995年3月府城撤乡建镇改称府城镇。镇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六龙、文泉、和平、六韦、那化一带有连绵五万亩的丘陵,适宜种植竹笋、尾叶桉等经济林木,中南部一带地势较为平坦,适宜种植水稻、甘蔗、水果等作物。府城河、元霄河两大水系流经全镇,向南汇入武鸣河。北回归线正好经过府城中部、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镇耕地面积80017亩,其中水田32389亩,旱地47628亩,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花生、甘蔗、黄豆、龙眼、香蕉等作物,甘蔗是全镇最重要的经济支柱,2002年种植面积45947亩,原料蔗产量32.7万吨,居全县各乡镇之首。六龙竹笋和土榨红糖是有名的土特产。开辟有远近闻名的陆杨龙眼水果开发区,全镇龙眼种植面积达21968亩,茫茫无边的龙眼果场成为府城一大绿色经济景观。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26794万元,农业总产值28385万元,粮食总产量达2815万公斤,乡镇企业总收入29565万元,总产值完成13573万元,全年财政总收入3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56元。
卧牛石李彦章石刻
卧牛石李彦章石刻位于武鸣县府城镇社区四喜街,时代为清代。2013年,卧牛石李彦章石刻被公布为武鸣县文物保护单位。
“至圣先师孔子赞屏序”石碑
“至圣先师孔子赞屏序”石碑位于武鸣县府城镇府城粮所院内,时代为清代,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1988年,“至圣先师孔子赞屏序”石碑被公布为武鸣县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明嘉靖七年(1528年),原治今马山县乔利圩的思恩府迁治府城圩,上隶广西布政使司,并置辖都阳、安定、白山、古零、兴隆、那马、定罗、旧城、下旺等土司和奉议州、上林土县等。
明万历七年(1579年),思恩府增辖武缘县。
清初,思恩府上隶广西行省,依旧领辖武缘县等州县,并降归顺州来隶。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改泗城州为府来属。
清康熙二年(1663年),思恩府又增划辖镇安土府。
清康熙三年(1664年),思恩府又增辖田州。
清康熙五年(1666年),思恩府再划辖由安隆长官司改升的西隆州和西林县。
清雍正五年(1727年),思恩府之泗城军民府改流复府,直隶广西行省;西隆州亦直隶广西行省,并辖西林县。
清雍正七年(1729年),思恩府又析出镇安府直隶广西行省,并析向武、都康、直隶上映等3土州改隶镇安府;同年,思恩府析田州地置百色厅。
民国元年(1912年),思恩府改为武鸣府,治今武鸣县城。
此后,镇境属武鸣县地,初属武鸣县北区。
民国中期,为北区寺圩乡、府东乡、府西乡。
1950年初,履武鸣县府城区;同年10月,改为第七区。
1956年,复改为府城区。
1958年,改为八一公社。
1959年,改为府城公社。
1962年,府城公社复改为府城区。
1966年,又改为府城公社。
1984年10月,改为府城乡。
1994年8月,府城乡改为府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