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宝宁寺
共 1480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09:44
历史沿革
《》和寺院碑文记载,右玉宝宁寺始建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
明弘治元年(1488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寺院建筑坐北朝南,初建时占地东西宽约100米,南北长约150米,中轴线上有四进院落、五座殿宇,由南向北依次为牌楼、山门、天王殿、前殿、大雄宝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文化大革命”中,宝宁寺遭到严重破坏,殿舍倒塌,椽栋皆毁,除大雄宝殿和前殿外,其他建筑全部不存。
右玉宝宁寺
1990年后,山西省市人民政府先后两次组织对大雄宝殿和前殿进行落架大修,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主要建筑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明间横断面图
大雄宝殿,又称华严殿,面阔七间23.15米,进深三间13.68米,高13.02米(台明至脊刹顶),建筑面积549.51平方米,通高13.02米(室外地平至屋脊顶),单檐歇山九脊顶,筒板瓦屋面。殿内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结构精巧,做法简洁,用材细长。柱头有卷杀、砍杀两种。其支柱排列纵横成行,断面有方形抹棱,也有圆形的,用材粗细不等。大殿前后檐柱上均施五踩重昂计心造斗拱,两山面斗拱则不用昂。前檐明间平身科斗拱做法别具特色,使用45度斜昂两层。
前殿
大雄宝殿转角斗拱
前殿也称过殿,面阔五间24.80米,进深三间11.61米,高10.83米(台明至脊吻顶),建筑面积426.23平方米,悬山顶,筒板瓦屋面。前后檐柱头科及平身科均为五踩重昂。前殿外观雄浑古朴,结构严谨,梁架结构与大雄宝殿做法略有不同。
文物遗存
水陆画综述
右玉宝宁寺大雄宝殿水陆画共计139幅,包括清代重裱题记二幅和水陆缘起图一幅,其余136幅为明代原作,相传清代康熙皇帝西巡,路经右玉,正遇蒙古叛匪噶尔丹大军南扰,康熙皇帝几乎被俘,多亏右玉民众保驾,才幸免于难,特将宫中珍品水陆画赐予宝宁寺,名曰“敕赐镇匾水路神祯”。水陆画儒、释、道三教人物同堂,均以细绢为地,用淡红色和黄色花绫装裱,立轴式,除几幅大佛像外,其余均高120厘米、宽约60厘米,保存完好,为研究当时塞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风俗民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九天与后土圣母合绘之图
文物价值
大雄宝殿翼角
右玉宝宁寺在空间形态、造型、装饰和形式美等方面既体现了中国明代建筑的艺术水平,也体现了山西朔州木构建筑的地方做法,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月12日,右玉宝宁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右玉宝宁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右玉宝宁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中学院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朔州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右玉宝宁寺,路程约23.4千米,用时约28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