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拉山佛寺遗址
共 1864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18
历史沿革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霍拉山佛寺遗址做过调查和发掘,出土一些壁画、木雕佛像和彩绘木件等,认为寺庙沿用时间与七个星佛寺遗址大致相同。
霍拉山佛寺遗址
民国十七年(1928年),也曾对霍拉山佛寺遗址进行一些清理,出土有绿釉方砖、木雕佛像等遗物。
遗址特点
霍拉山佛寺遗址,地处焉耆县西北部的霍拉山北麓前地带的山梁及坡地上,地势起伏,地表为碎砾层和砾土层,沟中有稀疏的骆驼刺等耐旱植被。遗址南倚起伏的群山,东临克其克布拉克沟,西距琼布拉克沟约1.3千米,距霍拉沟口3.8千米。遗址东侧的克其克布拉克沟较宽,沟中有林带、果林、小片耕地和两户居民。
霍拉山佛寺遗址
霍拉山佛寺遗址共有大小建筑遗迹18处,可分为南北两区,南区遗迹较多,一部分散布于山顶和山腰上,另一部分在山脚坡地处,多以砌石为台基的土坯建筑,主要有佛殿、僧房、佛塔、龛式建筑遗址等,其中龛式建筑比较特殊,存高约3.7米,上部为龛,下部为纵券顶的小窟。南区北部有一个佛塔。北区距南区约300米,主要有3处遗存,一处位于山脚下的低矮梁坡上,为垒砌的有墙遗址;另一处位于石墙东侧的小山梁顶部,土坯建筑,似为佛塔,存高4.8米。佛塔东侧为坡地平台,其上有些石垒建筑遗迹,地面见些灰土、陶片等。还有一处位于佛塔南侧约40米处的山顶上,顶部呈长方形的平台状,东西长约32米,宽约20米,四周有砌石和土坯垒砌的台基或护坡,顶部较平坦,地面多为黄土和灰烬土,这里可能是一个佛塔和僧房的分布区。从建筑形制和遗物综合判断,霍拉山佛寺的年代主要为唐代,上限可到魏晋时期。
文物遗存
综述
霍拉山佛寺遗址
霍拉山佛寺遗址散布有较多的陶器残片,陶片均为轮制,火候较高,夹砂红陶为多,部分为夹砂灰陶,此外还见些齿槽型石磨残件、陶纺轮、残木件等,并采集到一枚“建中通宝”古币。
目连降服龙王兄弟壁画
2010年,巴州文物局在霍拉山佛寺遗址中采集到目连降服龙王兄弟壁画,壁画原先层位已不可考。2014年,敦煌研究院应国家文物局委托巴州博物馆邀请,对焉者霍拉山佛寺壁画残块进行保护修复。
佛坐像
佛坐像
1917年,于霍拉山佛寺遗址出土,由携至英国。佛脸形长圆,五官集中,耳垂肩,结定印,跏趺坐。有头光和背光。但左侧背光残缺。佛上身及上臂较长,腿较短,比例略欠匀称,应是受原材料所限。底座方形,造像残存彩色痕迹。
佛说法图
佛说法图
霍拉山佛寺遗址出土,为梁木上的彩绘,内容为佛说法图,说法图之间以菱格饰带区隔。佛绘于中央,呈坐姿、有多重头光和背光,身着袒右肩袈裟。佛身旁有多位弟子围绕,皆面向佛,双手合十,做听法状。梁木上端凸出,饰金十字纹,交错排列。梁木下瑞以钉子固定雕刻好的半身卧狮,现仅存修复还原的两只,其余已佚,遗留三处钉孔。卧狮前足交叠,眼、口大张,竖耳,胸前鬃毛呈堆叠的山形图案。梁木彩绘虽大部分已残损,但从菱格饰带、人物头光与背光等多处贴金来看,仍可窥见当时华丽的风采,为佛教文化遗产。
研究价值
霍拉山佛寺遗址对于研究古代焉耆史乃至西域社会发展史、佛教史、戏剧史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霍拉山佛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地理位置
霍拉山佛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七个星乡霍拉山村东南的山梁和山前坡地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七个星乡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霍拉山佛寺遗址,路程约32.4千米,用时约40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