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岭福温古道
白鹤岭福温古道
共 1780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47
历史沿革
白鹤岭福温古道
白鹤岭福温古道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由于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崎岖小道已阻碍了商品经济流通。时任宁德县主簿,经实地勘察,开辟了白鹤岭古官道。
明崇祯三年(1630年),县令杨定国奉命重修此道,并另辟一道由南门入城。
白鹤岭福温古道
2006年以来,在古道上还发现了大量摩崖石刻、石碑等文物。
遗址特点
综述
白鹤岭福温古道
白鹤岭福温古道
白鹤岭福温古道,环绕于蕉城区西南群山中,分别位于蕉南街道的中南社区,蕉北街道的继光社区,城南镇的岭头村、叶厝村等地。现存古官道由四段组成,全长4940米,宽1.5~2.5米,多由石磴层层累砌而成,历经8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遗存古官道、摩崖石刻和亭、寨等。
烽火台
白鹤岭福温古道上,有一个烽火台,位于岭头,叫隘门烽火台。它与界首岭烽火台相隔不远,目的就是起到相呼应的作用。古白鹤岭关就设在岭头,又称鹤岭寨,俯瞰皆览,易守难攻,是古代福州府、闽北各府县进入宁德的咽喉要塞。
曹公泉
沿白鹤岭福温古道行至白鹤岭山腰,有清澈山泉水从路边石壁潺潺流出,水花四溅,即曹公泉。南宋梁克家《三山志》:“白鹤岭,岭头有白鹤亭,半有憩亭,泉眼清澈可饮,亭多留题。”清乾隆版《宁德县志》:“曹公泉,在一都白鹤岭之半,即旧志所载暗井。味极甘美,四时不竭。宋枢密曹公辅为县尉,创憩亭于此,念欲引泉以饮行人,甫动念,泉脉涌出,遂砌为井。初名应泉,又名曹公泉。”如今憩亭早已无存,据说失火毁于清末民初。在曹公泉处,回眸蕉城城关,可一览宁川风貌无遗。
垮亭大溪桥
从岭头村继续前进至垮亭,可见到保存完整的垮亭大溪桥,据民国版《宁德县志》:“大溪桥,在一都白鹤岭垮亭左边。俗呼大潦桥,为岭头村孔道。清同治十二年,村人叶震春、叶长青、叶长苞等募捐砌造。今存。”
界首碑
垮亭到界首再到罗源叠石的十里路途,途经林厝、叶厝两个古村落,已经破败没落,人口稀少。界首现留存有界首碑,界首往罗源方向尚存有一块古道指示碑。至此完成白鹤岭古道全线穿越。
文物遗存
综述
白鹤岭福温古道摩崖石刻
白鹤岭福温古道上发现了大量摩崖石刻、石碑等文物。自曹公泉开始,沿途摩崖石刻密集出现,明万历宁阳知县高愈谦题刻“海鹤雄观”,明提学佥事熊敦朴题“天青海晏”,明分巡道徐用检大书“海阔天空”,清福宁知府李拔题“鹤翥鸾翔”和“沧海一粟”,清福宁镇总兵范宜恒题“仰观俯察”,清宁晏”,明分巡道徐用检大书“海阔天空”,清福宁知府李拔题“鹤翥鸾翔”和“沧海一粟”,清福宁镇总兵范宜恒题“仰观俯察”,清宁德知县汪大润题“俯视一切”,民国福建巡按使许世英手书“白鹤”石刻等等。
黄琮碑
明万历年间,福建省布政使,在岭头的天峰亭内刻有碑文,记载着戚继光抗倭的历史。2004年当地农民为了修葺该亭,在挖地基时被发现,风化十分严重,可以辨认仅有几字。2013年,专家将文字确认下来。
白鹤岭福温古道黄琮碑
石碑
清同治七年(1868年)的石刻“公禁砍盗岭树乡规民约”碑文,2014年被发现。石碑宽0.63米,高1.27米,离地1.20米,落款时间为同治七年十一月,闽邑公立。碑文上,对当时林木的数量、管理规定、刑罚量定等都写得很具体。经过数次清理、拓片,石碑恢复原貌。
研究价值
白鹤岭福温古道摩崖石刻集中,碑多,诗多,内容丰富。白鹤岭福温古道是福温古道的一段,是古代宁德通衢南北的陆路通道,是一条重要的官道、驿道和商道。文化遗存与自然景观的双重积淀,使其成为一条独特的人文之道、景观之道,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保护措施
2015年12月,白鹤岭福温古道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9月,白鹤岭福温古道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白鹤岭福温古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白鹤岭福温古道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境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福建省宁德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白鹤岭福温古道,路程约13.1千米,时间约39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