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县
地名由来:相传建县时,适逢镇人凿井得砖12块,上刻有“会昌”篆文,遂以此名县。
汉仙岩
2023年8月,会昌县入选2023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2022年11月,会昌县被确定为2022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
2022年10月,会昌县被确定为2023年富硒功能农业重点县。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会昌县人口数量为45.15万人,位列赣州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9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192位,位列江西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7位。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会昌县位列第232名。
2020年7月,商务部公布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会昌县入选。
2020年6月,会昌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一方面军))。
+查看更多会昌县荣誉与相关排名>>
会昌古称九州镇,自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建县,至今1037年历史。地处江西省东南部,东邻福建、南靠广东,为赣粤闽“三省通衢”,区位优势明显。全县人口53万,国土面积2722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269个村(居)委会。会昌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会昌有以下四张名片。
第一张名片,红色故地。会昌是中央苏区南大门。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央苏区政权组织最全的县,有留守中央苏区驻地、粤赣省委、会寻安中心县委;八一南昌起义后的第一场大胜仗——会昌山战斗,中央苏区最后一场战斗——天门嶂战斗,均在这里发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7位开国元帅曾在此生活战斗过。1932年6月至1933年3月,邓小平先后担任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会昌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当年有7.72万人支前作战,3.86万人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7704名,无名烈士3万余名;宋玉琳、陈士法为共和国开国少将,其中宋玉琳参加了抗美援朝金城战役,率部歼敌伪首都师“白虎团”,后来拍摄的电影《奇袭白虎团》的故事原型就是宋玉琳。
第二张名片,风景秀地。1934年7月23日,毛泽东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写下了热情澎湃的千古名篇《清平乐会昌》,盛赞会昌“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县城“三江(绵江、湘江、贡江)六岸”、“一山(会昌山)雄踞”,全县河流319条,为江西省水生态文明试点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9.84%,空气清新、水质纯净、负氧离子含量高;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A景区汉仙岩,国家水利风景区汉仙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羊角水堡被列入国家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日自涌量2678立方米的优质温泉。会昌还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第三张名片,资源富地。会昌是全国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县份之一。地下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18倍,目前已探明开发的矿藏有锡、盐、萤石、高岭土、铜、稀土、石灰石等30多种,其中锡金属储量54万吨;岩盐储量达19亿吨,列江西省第二;萤石矿263万吨;石灰岩总储量在10亿吨以上。锡、盐、萤石矿储量均为赣南第一。
第四张名片,客家属地。会昌是客家人集中聚居县。95%以上人口均为客家人。“崇先报本、热情好客、吃苦耐劳、和衷共济”的客家人精神在这里得到传承发扬。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大多得到保存沿袭,有民间灯彩(龙灯、马灯、狮灯、香火龙等)、民间舞蹈(花鼓)、民间演艺(木偶戏、帐子戏等)、踩鼓、山歌,赣南(会昌)匾额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赖公庙会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赖公庙会(菩萨出街)还辐射至本省的宁都、瑞金、兴国、于都、寻乌、安远等县,甚至远达福建和广东部分地区。
近年来,会昌荣获“中国米粉之乡”“中国桔柚之乡”“中国宜居宜业示范县”“省级森林城市”“江西省第二届最佳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县”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划于都县东南六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属江南西路之虔州。
1231年升会昌为军,1269年复为县,属赣州。
1297年升为州,辖瑞金县。
1369年复为县,属赣州府。
1912年,属江西省。
1912年,属江西省。
1914年属赣南道。
1926年复属江西省。
1931年10月成立会昌县革命委员会,隶中央苏维埃政府。
1932年1月,撤销会昌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会昌县苏维埃政府。
1932年7月,会昌、寻乌、安远联合成立中心县委,邓小平同志任县委书记。
1933年7月,会昌县划分为会昌、西江、门岭三县,均属粤赣省。
1934年10月,会昌、西江、门岭县苏维埃政府先后解体,复为一县,至1949年7月,均属省第八行政区(宁都专区)。
1949年8月22日,成立会昌县人民政府,属赣州专署。
1999年7月,隶属地级赣州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