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县大云寺
共 1491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北宋重修碑记载,武乡县大云寺曾为东汉涅氏县治所,初名岩静寺。
北齐河清四年(565年),武乡县大云寺重修。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称武乡县大云寺。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殿东北荒草间有石碑仆地,细绎之,篆额题《重修龙山寺碑》。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武乡县拔贡生王家宾撰文并书丹。据此,大云寺清初亦名龙山寺。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武乡县大云寺大修,但建筑群仍保持原有建筑风格。
1980年前,武乡县大云寺被当地粮站粮库占用。
建筑格局
俯瞰
武乡县大云寺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南北长120.5米、东西宽65.47米,占地面积79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观音殿、大雄宝殿,两侧为东西配殿(东为十八罗汉殿,西为十殿阎罗殿)。
主要建筑
大雄宝殿
近图
大雄宝殿为大云寺内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殿顶筒板布瓦覆盖,柱头卷杀明显。斗拱五铺作重拱计心造,单抄单下昂,昂呈琴面式,无补间铺作。梁架结构为四椽袱对后乳袱用三柱。观音殿结构简洁,用材硕大,为典型的金代建筑的风格。那虽仅一层却颇为硕大的斗拱挑起深出的屋檐,颇有气势,殿内用减柱法,以扩大殿内前部空间。梁架斗拱仍存辽金旧制;殿内塑像虽已不存,但四壁明代所绘十大说法佛像壁画却仍完好,描金沥粉,线条劲健。
观音殿
大云寺观音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为清代遗构。
南殿
大云寺南殿是大云寺正殿南侧,与正殿相距十余米,属清代建筑遗存,单檐悬山顶。
东西角殿
大云寺东西角殿位于正殿的两侧,东为迦蓝殿,西为祖师殿,坐向与东西配殿一致,属明代建筑,悬山顶。东西配殿位于中轴线两侧,两殿结构特点相似,为明代建筑,悬山顶。
文物遗存
画
大云寺佛传壁画绘制于大雄宝殿东西北壁上,北壁壁画早已漫漶不清,现仅存于东西墙壁上,东西壁壁画也有部分不清。壁画采用连环画布局方式,画与画之间运用黑色细线条分割成一个个长方形画面,题记以四字概括,红底墨书,简述佛传壁画内容。东西两壁壁画各分4隔断,第一二隔断各13幅,第三四隔断各8幅,单壁壁画42幅,共84幅。东西两壁壁画以中轴线对称,单壁壁画呈不规则“凸”字形。佛传故事从东壁第一隔断开始,自东向西、从下到上、逆时针排列。
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
里面
武乡县大云寺是古代故城镇重要的村民活动场所,每逢农历7月24日,大云寺就会举办传统庙会。据现村寺庙中的石碑上的碑文记载,“是时四方旅客,来游者众,昔日空门,今则俨然小都会也”。
得名由来
武乡县大云寺寺名“大云”,应与《大云经》有关。
研究价值
内部
武乡县大云寺作为古代地方性佛教建筑,是中华佛教文化的遗存。大云寺建筑群及其附属文物,如:寺庙内现存的八通石碑、三枚佛头和大面积壁画都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1980年6月,武乡县大云寺被列入武乡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月,武乡县大云寺被列入山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25日,武乡县大云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武乡县大云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城西25千米故城镇故城村中。
交通路线
上海市——京沪高速——淮徐高速——连霍高速——二广高速——武乡县大云寺
郑州市——晋新高速——二广高速——武乡县大云寺
北京市——京港澳高速——东吕高速——二广高速——武乡县大云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