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历史沿革
应运而生
1953年,是中国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始之年,大规模的在全国展开。建筑工程部为了加强建筑材料的试验研究工作,于1953年10月,决定以建筑工程部设计院的建筑材料试验室为基础筹备建立研究所,当时仅有副所长1人和40名职工,其中工程师仅3名。办公地址由北京搬到西郊百万庄。
1953年12月16日,建筑工程部决定正式成立“建筑技术研究所”。
1954年7月,建筑技术研究所的职工队伍发展到70人。在设备缺乏、技术人员不足、又无经验的情况下,除接受委托外,开始进行科研工作。同年,建筑工程部华东设计公司所属所并入建筑技术研究所,并将华东设计公司与合办的“研究室”移交建筑技术研究所,改名为“建筑技术研究所与南京工学院合办中国建筑研究室”。
1955年初,机构、人员不断充实,增至170人,开展了14项专题研究工作,办公地点由西郊百万庄迁到北郊安外。
1956年5月1日,将“建筑技术研究所”改为由部技术司领导的“建筑科学研究院”,此时全院人数为463人,其中工程师20人。
艰苦创业
环境(3张)
1957年,该院的各项工作开始步入正轨,方针任务日益明确。设有9个研究室,研究专题发展到39个。同年年底,国家建委机构并入该院。此时,院的总人数增至968人,工程师增至79人。还先后聘请了三位专家来院进行。
1958年,院所属机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设有加筋混凝土结构室、综合结构室、建筑材料室、地基基础室、城乡规划室、室、建筑理论与历史室、建筑物理室、采暖通风室、施工组织室、建筑经济室、市政工程研究所等12个研究室(所)。到1960年底,全院人数2800余人,达到了该院人数的高峰。
1965年5月,建筑工程部报请国家科委批准,决定将该院与部合并,作为管理机构,对外用科技局和该院两个单位名义,统一管理部的科学技术工作。该院设有8个研究所。
1965年以后,为支援三线建设,从该院调出200人,包括抽调100多人支援西南建筑科学研究所、西北建筑科学研究所、南市政工程研究所。这些人员成为当地的技术骨干,有力地推动了西南、的建筑科研工作。同时还抽调50人组建建材部研究所。
1966年,施工机具研究所迁往西安。并西南、西北、中南建筑科学研究所。
恢复重建
1966年,该院的科技工作方兴未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使该院的科研工作受到了极大影响,该院的科研工作仅限于、“三线建设”和少量的科研项目。当时,该院参加的核试验项目是一项鲜为人知的绝密任务。
1964年底至1971年底,根据建筑工程部的部署,由该院负责,有关高等院校(、哈尔滨、重庆建工学院)及参加,共同承担了由党中央直接领导的、爆炸项目中有关试验任务。
1969年,机构下放中,该院机关搬迁到。绝大部分都下放到河南参加,那些多年从事科研工作,对该院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老专家也不例外。后期除留下少数人外,大多数被分配到各省市和基层,改行转业。
1970年8月,国务院进行改革,,宣布撤销原在京事业单位,同时重新组建国家建筑科学研究院(简称新机构)。
1973年,恢复原建筑科研部分的主要研究单位建制时,经国家建委报国务院批准,从该院下放的人员中陆续调回了一些技术骨干,重新开展研究工作。
1977年12月,为了加强和施工技术的研究,国家建委决定,将施工机具技术研究所重新划归该院管理,并改名为建筑机械化研究所,所址设在廊坊。
1979年6月,国务院调整,成立国家建工总局。该院隶属国家建工总局,并经国家科委批准,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1973年到1983年,该院开始进入调整恢复阶段。1973年,原该院北郊的职工从西郊返回北郊恢复科研工作。尽管这期间院机构变化频繁,多变。
20世纪70年代中期,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该院重点的,对我国兴建大量高层建筑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1975年2月,海城地震后,该院筹建工程抗震研究所,专门开展强地震运动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北京、天津、等地建立了38个台站;在北京地区40km直径范围内建立了及;建立了国内外强震数据库。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该院参与了唐山重建中的规划方案和抗震研究。
改革春风
1983年4月,为了适应我国的需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调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机构的通知”,决定按业务性质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调整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四个直属单位,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中心、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建筑设计院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综合院。该院由建筑结构所、地基所、抗震所、混凝土所、空调所、建筑物理所、建筑机械化所(设于河北省市)等研究所组成,院部办公地址由北京市19号迁至安外9号。
1983年,重新调整后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立了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抗震、空气调节、混凝土、建筑物理、建筑机械化以及电子等研究所和建筑机具厂。
1984年,在中央和建筑业体制全面改革的推动下,该院开始了科研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
1984年,在完成国家和部委下达的重点科研任务的前提下,承担了横向合同(指科研以外的合同)258项,收入达175万元。
1985年3月,党中央制定并颁布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对科研体制、方针、政策提出了根本性的改革内容。
1985年,院的改革是从、、、(简称“四技”)开始的。通过建立,以推行有偿合同制和课题为,探索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途径。
1988年,在三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院经过认真调研,适时调整,提出了加强全方位技术开发,组织主要力量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方针,采取积极开拓、组织深入国家重点工程,主动送技术上门等措施,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步伐。到1990年,院技术开发已名列北京市第10位,完成产值2764万元。1991年以后,院领导认真总结了全方位开发的经验,进一步提出了“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和“技、工、贸”一体化的,把工作重点转向发展规模经营,努力在发挥院的整体优势上下功夫,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年产值从1991年的3000余万元到1996年的3亿元,实现了又一次跨越。
1994年院主楼落成后,职能部门和大部分研究所迁入新主楼。
1995年,该院作为唯一的部属研究单位,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作了题为“深化机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介绍。
2000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转制为的,2000年10月1日,该院由科研事业单位转制成为中央直属的科技型企业。
2020年4月,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
2024年2月26日,中国建研院与北京城建集团在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企业规模
人员编制
中国拥有1人,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9人,国家级人选8人,有突出贡献专家9人,经国务院批准享受专家93人。中国建研院现有在职员工9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000余人,研究员和300余人,各类注册人员1300余名,形成了研究、工程、管理各系列较完备的人才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人):、肖从真、徐伟、王翠坤
组织体系
合作交流
2013年,该院与日本、韩国、、印度等研究机构签署了“热泵蓄热”。与德国签订了“附有贴面材料的及研究”。与美国因诺维耐诺公司签订了“改性的制备及应用”技术合作协议。
与科学研究中心、英国建筑研究院集团、法国建筑科学技术中心、德国建筑技术研究院、美国可、、韩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和绿建委等就地基、、、地铁、建筑领域等进行了交流与合作。
主办了“(APEC)——提升建筑节能标准迈向国际研讨会”、第5次建筑门窗国际研讨会。作为中国国家代表参加了、、、等国际组织的执委会会议、工作会议、年会和技术交流会议。
企业成就
科研成果
作为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中国建研院累累,应用效果显著,一直以来积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北京市等国家级、的研究任务,共完成科研成果3891项,为推动我国建设事业的作出突出贡献。
期刊成果
所获荣誉
该具有资格。
2024年1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所参建的济宁市文化中心入选第二十届第二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人才培养
中国建研院是全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的单位之一,具有土木工程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土木工程。
现有45人,90余人。每年可招收26名非定向,其中博士6名、硕士20名。硕士生学制为2.5年,博士生学制为3年。自1978年起至2022年,博士104名、硕士320名。
2012年起,中国建研院先后与、同济大学、及开展硕的。
资质证书
根据2016年中国建研院官网显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全资和控股单位先后共取得一级、甲级、甲级、各类专项设计和施工、工程监理甲级及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许可证等19种、27项资质,为该院各项技术进入了。
工程勘察与证书:工程勘察专业类甲级、(建筑工程)甲级、结构设计事务所甲级、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甲级、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乙级
与监理资质证书: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地基与基础工程壹级、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壹级、专业承包壹级、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建筑专业承包壹级、施工总承包叁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甲级、房屋甲级、
检测与评估资质证书:地基基础、现场检测、建筑幕墙工程检测、钢结构工程检测、、丙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城乡规划编制甲级
证书:企业
进出口资质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
社会责任
2006年至2012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专家赴、玉树地震和泥石流灾区一线开展房屋应急评估,员工累计向灾区捐款300余万元,自愿交纳33万元;无偿捐赠给实验室各类仪器设备40余台(套);汶川地震后,积极开展房屋抗震知识普及。
2013年至2014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建了郭明义爱心团队,开展赈灾救危、捐资助学、义务植树、等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组派专家团队参与中国援建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踏勘、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等工作;开展定点扶贫,派专家帮助进行规划设计工作;向地区开展“让温暖你”爱心募捐活动。
文化传统
核心价值
:奉献社会、追求领先、提升品质、和谐发展
形象标志
院徽
2023年5月,中国建研院成立70周年专属LOGO正式发布。LOGO以数字“70”“CABR”“智者创物”“1953-2023”为主要元素,紧扣中国建研院70周年主题。数字“7”线条笔直,寓意着中国建研院70年辉煌发展历程,结合“智者创物”元素,象征“智者创物七十载”。数字“0”颜色渐变,寓意着中国建研院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象征“砥砺奋进新征程”。颜色采用“中国红”,代表中国建研院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的央企责任担当。LOGO整体体现中国建研院用智慧创造价值,用科技引领未来的精神风貌。
中国建研院成立70周年专属LOGO
文化活动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构建和谐的,为员工搭建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开展了、多部门联合消防演练、职工运动会、展爱心募捐活动、安全应急演练、摄影书画展、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比赛、年植树活动等活动。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樊金龙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阳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贺长青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施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