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尕哈烽燧

克孜尔尕哈烽燧

共 1283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2:16

历史沿革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代在天山南麓交通沿线设立军事警戒保障设施,克孜尔尕哈烽燧即于此期间建成。早在汉武帝时期,为了抵御北部匈奴的侵袭,烽燧亭障已从敦煌延至盐泽(罗布泊)。
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于龟兹乌垒,整个西域完全统一于汉朝中央王朝之下。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抵御匈奴的侵扰,自敦煌至龟兹,建烽燧、驿站。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
唐显庆三年(658年),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唐朝为了有效地抵御突厥的侵扰,在汉代烽燧的基础上,又营建了部分烽燧、驿站。克孜尔尕哈烽燧最为古龟兹地区的烽燧,汉唐以后废弃,成为遗址保存至今

遗址特点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城西北12千米,盐水沟的戈壁平台上,是目前中国新疆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代表性的古代烽燧。库车县境内现有烽燧遗址多处,主要位于却勒塔格山南部,以大体呈东西走向带状分布。克孜尔尕哈烽燧所处的盐水沟东岸戈壁台地视野开阔,位于汉代出玉门关西行通往占龟兹、疏勒及天山北麓乌孙的交通要道

文物遗存

克孜尔尕哈烽燧
烽燧高13.5米,底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米、南北宽4.5米。自下而上渐收,顶部残缺。南侧由于剥蚀,呈现自上而下的凹面。北侧尚保存附属建筑坍塌后的土包堆积,原或可从此登临烽顶。烽燧的构筑方式是库车古代土木建筑垒筑的最为古老的方法:四周以围板夹之,然后层层夯筑,每层厚10~20厘米不等,每层中再夹以纵横的树杆、枝杈以之为筋骨

历史文化

克孜尔尕哈在古突厥语中是“红色哨卡”的意思。
库车民间传说中的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是古代一位国王建造的高塔。有个预言家对国王报告:“根据卦象,公主会死于大地上的毒蝎。”担心失去爱女的国王急忙下命令,通往克孜尔尕哈千佛洞的盐水沟大路边就矗立起一座高塔。公主从金碧辉煌的王宫搬进高塔。
警卫森严的护卫并没能让她逃脱命运的安排,尽管细心的国王亲自为苹果削了皮,但是那注定要置公主死地的毒蝎竟然钻进了慈父送来的苹果核里。悲怆的呼号把一座土黄的高塔就此定格在数千年的风沙中,来往大沙漠的天涯孤客都叫他为“克孜尔尕哈”

文物价值

克孜尔尕哈烽燧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天山南麓交通沿线的军事警戒保障设施,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却勒塔格山南麓台地。作为西域地区丝绸之路交通沿线诸多烽燧中至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代表性烽燧,其见证了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烽燧制度及其对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是西域地区丝绸之路交通沿线诸多烽燧中至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代表性烽燧,对研究丝路交通、军事通讯、文化、建筑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保护

所获荣誉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3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克孜尔尕哈烽燧作为申报项目的组成部分,成为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