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故城
共 2073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2:06
历史沿革
西门月城
儋州故城始建于唐代五年(622年),以抵御外寇,防骚扰。
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知州田章开始扩筑,洪武六年(1373年),知州田章拓址筑基,建设四门,即东门德化,南门柔远,西门镇海,北门武定。另设瓮门(月城)及护城壕等建筑。守帅徐真、徐春增建门垣、壕堑、吊桥。元年(1567年),陈知州新建四角楼,城垣已具宏大规模。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淫雨连绵,城墙倒塌。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知州沈一诚捐修城池。道光七年(1827年),知州汪阜捐修东南北三门、月城及瓮城门,并修补城垣及雉堞。
20世纪50年代,城墙石条被拆去建天角潭大坝。
2010年12月,对武定门和镇海门的本体加固及周边环境工程整治。
建筑特点
城址布局
儋州故城的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周长约1600米,占地面积175000平方米。城墙系用土而成,城墙高4.2~5.5米,宽21米。现存完整城墙200米,残墙450米,基础尚存的城墙950米。
城制布局严谨,防御设施齐全,设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其上置有敌楼,外筑(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与城门连为一体,各城门原建有高大的城楼,既可以登高嘹望,也能作为守城士卒的住所或主将坐镇的指挥部及守城士兵射击的据点。沿城墙外原修有,周长约1728米、宽近16米,深2.6米。
城门结构
武定门
儋州故城的四座城门分别为东门(德化门)、西门(镇海门)、南门(柔远门)、北门(),建造结构基本相同,现存镇海、武定两座城门。武定、镇海两城门外均设有(),镇海、武定两瓮门平面均呈半圆形,偏开门。瓮城(月城)内部为夯筑,外部用青条石砌筑加固。其中镇海门瓮城(月城)高3.35米、宽2.53米、进深5米。瓮门呈前、后双层门结构,其外用砖石混筑砌成加固。门呈拱形,部分上雕刻,武定门门额上横书“武定门”三个楷书大字。武定门高5.54米,进深21米,高3.5米。镇海门高5.2米,进深17米,拱门高3.75米,宽3米。德化、柔远两座城门已毁,尚存城基。
主要建筑
文物遗存
武定门门额上横书“武定门”三个楷书大字,地面现存石门墩、挡门石等遗物。
历史文化
冼夫人迁城,开启州城新篇章
据史料记载,冼夫人在废去的地建立的,当时已是海南岛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高坡(州城)从此文风丕振,名流荟萃,市井繁华。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儋州故城被公布为。
保护范围
一是城墙本体:
包括现存的城门城墙文物本体及其周边。从西南城角的廖少飞宅基地,经镇海门(西门)、武定门(北门)延伸至镇政府西围墙。城内以朝阳街为界(西南拐角土地庙至廖宅处按照地势向内延伸30米);城外北城墙以北门街、故城路为界,西城墙段沿地形由城墙外基线向外扩展20至30米为界形成的闭合范围,面积为45534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自中和镇政府西围墙至仓后巷的原城墙遗址基线,向内延伸15米,外以北门街为界限,面积为6951平方米。
二是附属文物:
保护范围:东至山门台阶,西至中堂山墙,南至南面围墙,北至正殿后墙,面积为753平方米。建控地带:自保护范围四面最边线向外各延伸20米,成为闭合方形区域,面积为2837平方米。
太婆井位于宁济庙保护范围内,不另划。
关岳庙保护范围:东至关岳庙前殿东围墙,西至原中和一小西围墙,南至关岳巷,北至朝阳街,面积为1359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东侧沿保护范围向外扩展25米至原中和一小东围墙,西、南、北三侧各向外扩展20米,形成闭合区域,总面积6612平方米(包含魁星塔)。
魁星塔保护范围:以塔基中心为中心点的边长5米的正方形区域,面积为25平方米。建控地带:处于关岳庙建控地带内,不另划。
儋州故城魁星塔
西门古道保护范围:东至朝阳街四巷,西至镇海门、南北至现路沿为保护范围,总长190米,面积为712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沿保护范围向外延伸5米,形成闭合区域,面积为2034平方米。分司井保护范围:现分司井井栏范围,面积32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因其临近城墙保护范围,与城墙统一保护,不另划。
州署遗址已经不见痕迹,因此将其推测范围全部划为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中和镇老周转房东侧,西至镇政府西围墙,南至镇政府大门南侧,北至城墙建控地带,总面积为1.143万平方米。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