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
共 3867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4-05-30 15:54
历史沿革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由动物、昆虫、植物、化石标本室组成,最早的标本采集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
植物标本馆始于民国五年(1916年)的CCC(Canton Christian College)标本馆。
动物标本馆建于20世纪30年代。
昆虫标本馆的前身是原岭南大学自然博物采集所昆虫标本馆。
1997年,香港同胞马文辉遗孀卢雪儿女士及儿子马健源捐赠的“马文辉堂”在中山大学南校区落成,馆藏生物标本得以集中存放,改善了标本的保存条件。
2000年11月11日,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并同时对社会开放。
建筑格局
综述
马文辉堂建筑面积3775平方米,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为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建成于1996年12月。附属竹种标本园,面积约800平方米。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共5层,其中1、2、3(部分)层有4个展厅和2个展室,有近20米长的生命科学展廊,多媒体演播室面积150平方米。3(部分)、4、5层为标本储藏室和研究人员办公室。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展区还配有多媒体系统,通过触摸屏控制灯光和声音,使人、机和展览充分互动,以更形象丰富的内容展示动物世界。
综合展厅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综合展厅包括哺乳动物、植物、昆虫三个展区。有北极熊、亚洲象、草原模拟景观、昆虫标本、昆虫生态照片等。
化石与生命演化展厅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化石与生命演化展览以生物的系统进化为依据,陈列古动植物化石以及鲟、雀鳝、弓鳍鱼、骨舌鱼等被誉为“活化石”的动物标本,展示古代爬行类(鱼龙、贵州龙)和水生哺乳动物(江豚、瓶鼻海豚)的骨骼标本,设有贵州龙动物群、茂名龟动物群等专区,系统地展示生命演化的漫长历程。
脊椎动物生态展厅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展区200平方米,展出的动物标本有4纲18目40科共计72种。布展按动物的地理分布特点,以动物生活环境为背景,展示馆藏的澳洲动物、非洲动物、亚洲动物以及特色海洋脊椎动物。
建筑格局
馆藏标本
综述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馆藏标本可分为植物标 动物标本 昆虫标本和化石标本。 昆虫标本接收自原岭南大学自然博物采集所昆虫标本馆,还有多年的采集、交换、捐赠等。截至2019年末,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藏品有1116091件/套。截至2021年末,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藏品数量达113.90万件/套,藏品数量居广东省首位。.
植物标本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标本馆有已归档高等植物标本20万号,其中有3万余号采自包括东南亚、东北亚、美洲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标本。在中国采集点采集的标本覆盖了中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模式标本约1400种,其中约1100个为主模式,属的模式标本20个。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植物标本馆的大部分馆藏标本已经过慎重的分类学鉴定,很多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如:陈焕镛、秦仁昌、胡先骕、蒋英、张肇骞、方文培、侯宽昭、辛树炽、吴印禅、张宏达、何天相、E.D. Merrill、A. Rehder、F.A. Mcclure、E.Kobuski、F.P. Metcalf、W.w. Smith等都在该馆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和手迹。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附属竹种标本园,集中了中国各地区的竹子110种,拥有中国最多的活体模式标本,是竹类研究中极其珍贵的资料。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标本馆有藻类、真菌、苔藓植物标本3000余号,其中有许多为模式标本。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木材标本室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高质量木材标本室之,含有中国各地及国外珍贵树种的木材标本约2000号。
动物标本
动物标本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馆藏的剥制、浸泡、骨骼标本有3万多号,规模在中国国内高等院校中名列前茅。大部分馆藏标本采集于中国南方地区,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同时也收藏有为数不少的中国北方地区和国外的珍稀动物标本,并拥有一定数量的模式标本。
昆虫标本
中山大学昆虫标本室的前身是原岭南大学自然博物采集所昆虫标本馆。
原岭南大学自然博物采集所昆虫标本馆在1953年移交给中山大学时,有针插昆虫标本18万余号,现已超过60万号,已定名标本近6000种:其中模式标本有近600种。
昆虫标本图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最早的馆藏标本采于民国三年(1914年)。馆藏昆虫标本采自中国各地,尤以华南、香港、台湾地区最多,也有采自日本、前苏联、美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锡金、澳大利亚、英国、法国、以色列及非洲的标本。上个世纪30至40年代,主持该馆工作的德国昆虫学家贺辅民(W.E. Hoffmann)和美国昆虫学家嘉理(J.L. Gressitt)多次组织考察队前往各地,采集大量昆虫标本。贺氏主要从事半翅目分类:嘉氏专门研究中国天牛及叶甲的分类,并著有《中国的天牛》和《中国及朝鲜的叶甲科》,为中国天牛及叶甲的分类奠定了基础,两科的模式标本共360种,定名标本有1037种。
化石标本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化石标本馆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早的标本是一批粤北晚三叠世植物化石。经过近20年的野外采集和交流,化石标本馆收藏了中国各地不同地质时代、不同门类的动植物化石4千余件。
化石产地:主要以华南的广东和海南两省为主,其它还有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贵州、辽宁、山东、河北、河南和浙江等地。
化石的地质年代:涵盖了前寒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和第四纪等各个时代。
动物化石门类: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的珊瑚纲、软体动物门的双壳纲和头足纲、节肢动物门的三叶虫纲和昆虫纲、腕足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的海百合纲、脊索动物门的鱼类、爬行纲和哺乳纲等。
植物化石门类:藻类、石松类、楔叶类、真蕨类和种子蕨类、苏铁类、银杳类、松柏类和被子植物化石,保存类型有叶、种子、果实、木材化石以及孢子和花粉化石。
化石
重要藏品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标本有:
哺乳类: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虎、豹等18种。
鸟类:绿孔雀、孔雀雉、海南山鹧鸪、褐马鸡、丹顶鹤、白鹳、朱鹦等26种。
爬行类:辛氏鳄蜥、巨蜥、鼋、扬子鳄、蟒等6种:鱼类有中华鲟、白鲟2种。
国外的珍稀动物标本:北极熊、鸵鸟、食火鸡、企鹅、蜂鸟、天堂鸟、猩猩、斑马、土豚等。
昆虫标本的模式标本:1949年采集于福建邵武的粗鞘双条杉天牛和民国二十年(1935年)采集于海南琼山的斑腿象天牛等。
珍贵的化石:恐龙蛋、大型鱼龙和海百合化石等。
藏品保护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为保护标本完好,自2001年起在原有标本保藏手段的基础上,对标本储藏室每两年进行一次全室熏蒸杀虫。
2006年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改造了原有的消防报警系统,并在所有标本储藏室安装了七氟丙烷气体自动灭火系统。
文化活动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常组织在职和退休教授、讲解员到中小学校,为中小学生进行科普讲座。
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关注贫困学生和残障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工作,主动与社会团体联系,接待广州盲人学校师生、广州市贫困生、广州市残障学校学生及家长的参观活动,配合志愿者组织的“生命暖流”主题活动等。
2000年以来,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积极参与每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活动月活动,参与广州市文博系统免费开放日活动,每年更新专题展览。
2001年,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建成网上生物数字博物馆,通过网络为民众普及生物知识。主动为羊城晚报、广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提供生物科学咨询,为科普网站提供该馆开展活动信息。
所获荣誉
2000年11月11日,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认定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
2001年10月,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被广州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2001年12月,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被广州市教育局认定为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3年4月,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3年5月,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旅游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5年11月,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被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教育局、共青团广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11月,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08年12月被广东省科协评为“2006—2008年度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3月30日,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参观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