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大觉寺

陆良大觉寺

共 171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00

历史沿革

陆良大觉寺创建于元朝。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重修陆良大觉寺。以后又有修葺。
民国初年,寺僧如客倡导进行整修。
1985年,陆良县人民政府拨专款重修山门及大雄宝殿,保存了古建筑群。

建筑格局

陆良大觉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其布局以南北中轴线为基线,共有五层,依次排列着山门、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后花园及藏经楼。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着钟楼、鼓楼、东厢房、西厢房等建筑。整个寺院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筑用材举架高峻、斗拱制作精细独特。
陆良大觉寺第一层山门,是三坊牌楼式,重顶,开有三门,金碧辉煌。第二层山门殿,殿檐高悬“大觉禅寺”匾额,殿内供有护法神哼哈二将。第三层天王殿,包括天王殿以及气冲霄汉的千佛塔。第四层是大觉寺的中心,包括大雄宝殿、禅院、钟鼓楼、东西回廊,禅房同天王殿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十分宽敞的大型佛院,佛殿穹隆,长廊漫回。院内古柏参天。大雄宝殿后面有花园和藏经楼。园内有假山、桂花树,每当花开,芬芳四溢。明、清时期,寺僧众多,是滇东第一大刹。陆良大觉寺规模宏大,以独特的建筑技巧和独具匠心的雕塑艺术驰名于世。在大觉寺众多的建筑中,以大雄宝殿和千佛塔较为经典。
陆良大觉寺

主要建筑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中国传统的二重檐歇山式斗拱抬梁叠木结构建筑,高17米,五开间。殿前设走廊,廊前沿殿基以青石栏杆为屏,其上雕有千姿百态的走兽、花卉和人物。殿面为琉璃瓦,殿顶飞檐翘角,殿脊置蹲兽和鸱首,中间竖二米多高的宝鼎,两端呈龙头形,犹如二龙抢宝。宝鼎置在须弥座上,上装一巨盘,其大如盆,盆中盛三个大小不等的陶制球状物,层层相叠,宛如一个三台葫芦。葫芦嘴上立一标杆,上托一圆形物,节节组合,极为别致。大殿门窗上雕刻着各式图案,或为二龙抢宝、猛虎下山、鹿鸣深谷、逸马狂奔,或为锦鸡呈祥、双鹜比翼、凤吐流丹、寒雀登梅、布谷早春、松鹤延年等,精雕细镂。殿宇屋架结构衔接有条不紊,26根柱子分内外两排而立,里排10根托起横梁,用以支撑上层殿顶;外排16根5米高的短柱,用横木和里排十根大柱相连接,构成大殿屋架,木木相交错,处处相衔接,组成下重檐。其斗拱技术较高,在里排和外排柱头横梁上,架60套斗拱,每套高2米,计分4台相套。第一台是一大斗,第二台四小斗,第三台套八升,第四台套十二合。在斗、升、合之间用“凹”形和“凸”形的十字横木凸凹相标接。

千佛塔

千佛塔在天王殿与钟楼前方,古称诸佛宝塔,俗名金鸡塔、大觉寺塔。是一座七级六角形密檐式实心砖塔,高18米,塔基为方形石砌台座,四方各设佛龛一个。塔身自基座向上逐层收缩,密布1612个佛龛,每个佛龛中镶有一尊释迦牟尼浮雕印砖,故名千佛塔。塔顶覆铜锅一口,塔尖置石雕葫芦、铜铸金鸡一对,金鸡展翅欲飞,所以此塔也称“金鸡塔”。
千佛塔原为埋葬佛舍利与佛家圣物之用“舍利塔”,或者埋葬高僧的“和尚塔”。在陆良大觉寺,为一座能驱魔降福、消除水患的“风水塔”。千佛塔历经十数次大地震而凌空屹立,且毫无倾裂。千佛塔遍身佛光,金鸡展翅,其对称的塔形,工整的线条,特殊的结构、别致的形态,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充分显示出古人的高超智慧和高度的建筑才能。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陆良大觉寺有兼具儒、道风格的“凤山书院”及“文昌宫”,是集三教为一体的汉地传统寺院,且元、明、清至民国各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寺中均能体现,是陆良乃至滇东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寺院,代表了古代曲靖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的较高成就。

文物保护

1983年,陆良大觉寺和千佛塔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陆良大觉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