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共 4376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4-05-24 11:37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四川军政府成立,张澜、颜楷等提出在建设少城公园时为在保路运动中的死难同胞立碑志念。
民国二年(1913年)12月,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破土动工,由川路总公司承办建碑事宜,聘请王楠为总监工,负责图纸设计和施工。
民国三年(1914年)9月,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建设完工。
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27日,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遭日机投弹炸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经过人民政府数次修复。

建筑特点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虽然作为革命纪念物被指定,但是建筑本身也是很特别的近代建筑,反映20世纪初中国建筑处于各种文化的交叉点上。
该碑为死事纪念,按照中国的传统选择风水好的地方,选址最后落在“前带流水,右俯公园”的今天人民公园的地方。如果参照清宣统二年(1910年)出版的地图就可以知道今天的金河路、少城路原来是金水河。碑顶四低一高的形式和珠串相连的塔尖,这种形制多见于泰国、柬埔寨的佛教建筑,可能是受到东南亚佛教的影响所致。塔顶上有老虎窗,这种屋顶上的窗户在中国传统建筑很少见,可以说是西洋的影响。除了碑顶之外,碑座上的雕刻表现手法显然不是中国的传统雕刻方法,而是带有西方的抽象构图的意向,使人联想起野兽派粗壮有力的绘画以及讲求现代绘画追求点线面构图意识。这些浮雕的强悍量感与该碑所表现的纪念保路运动壮烈的场面较为吻合。在纪念碑檐口处理上用了砖塔常见叠涩的方法。“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的大字上面采用了砖拱。但纪念碑和古代砖塔从形式上到构法上有着很大区别——中国古代的砖塔多见于灰砖,纪念碑是采用近代以后灰红两色砖间插组合手法,是一种独特的创造。

文物遗存

碑首
碑首建有尖塔,围以四座小塔,碑首上的瓦塑有二龙戏珠图案,装饰有云龙和蝙蝠。
碑身
碑身为方锥形,四面嵌有长条青石,四面都刻有"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字样,由当时四川书法家张夔阶(东)、颜楷(西)、吴之英(南)、赵熙(北)分别用楷、草、行、隶4种字体书写,每个字大小约有1平方米。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颜楷书碑文)
碑座
碑座为方锥形,全高约10米,从基脚经台基至碑座共六层。台前迎面镶嵌有汉白玉石板,上书“中华民国二年川路总公司建”等字样。碑座四面分别是铁轨、火车头、信号灯、转辙器和自动联接器的浮雕图案。
碑台
碑台仿照铁路月台修建,呈圆柱形。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王楠
王楠(又名王枬)(1883—1935年),字次陵,四川双流县擦耳乡(今金桥镇)人,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的总监工,负责图纸设计和施工。清末废科举兴学校,王楠受富国强兵思想影响,渴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转读于成都铁道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邮传部在成都招考官费留日学生,他以优异成绩被录取。次年九月,乘船东渡,进入日本东亚铁道学堂学习。中华民国成立后,王楠先后历任四川巡按使公署技正、四川制革厂厂长、内务部存记签事等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病故于成都少城斌升街寓所,享年52岁,葬于双流县擦耳沙湾金马河之阳。
吴之英
吴之英画像
吴之英(1857—1918年),字伯嵑。四川名山县人,清光结年拔贡,出生书香门庭,幼承庭训,14岁参加(雅州)府试即为状元,18岁被张之洞选入尊经书院。与瘳平、杨锐、宋育仁同称院中“四杰”。他倡导新学,在成都与宋育仁等一起办蜀学会,在四川各地讲学,历任灌县训导、尊经书院都讲、锦江书院襄校、四川国学院院正(院长),积极参与民族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倡导变法、改革时势,后闭门著书,毕生著作甚丰,社会影响较大,是旧成都社会名流贤达、博学鸿需之群体“五老七贤”之一。吴之英于经、史、词、章均有很深造诣和影响。书法方面,他在35岁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书作融北碑南帖为一体,将钟鼎文、汉隶、魏碑及行草书融为一体,很有特色。成都人民公园“保路纪念碑”东面所题为其力作,初看率意不羁,实则匠心独运。比如“亥”字末点变为稳健有力的一捺,“路”字反捺与“死”字的变形、勾的处理进行呼应,“事”字的竖勾变为端直而具有圆厚有力的一竖,这些书写处理方式都很见艺术匠心。其风格既有隶书的质朴,也有篆籀书法的雄强和魏碑的凝练,体现了一种质朴刚正的精神。
颜楷
颜楷(1877—1927年),字雍耆,华阳(成都市)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晚清民国时期学者、书法家,也是旧成都“五老七贤”之一,而且系吴之英的学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颜楷被清廷派往日本攻读法政,归国后任翰林院编修加侍讲。颜楷为人很有正义感,其父曾与“戊戌六君子”之杨锐、刘光第等友好。“六君子”就义后,颜楷雇人为“六君子”收拾尸骨,其义举让世人钦佩。保路运动中,颜楷被推举为川汉铁路分公司特别股东会长,后被羁押,因此他也是保路运动的亲历者。此后,颜楷不问政治,闲居成都,鬻字卖画,读书讲学,并被选为四川佛教会副会长。颜楷擅金石书法,倡导碑学思潮,长期坚持临习碑刻,书风凝练刚劲,韵味自然,四川各地名胜之地多存有其书迹。他也好治印,曾与齐白石同学于湖南东洲书院,今成都人民公园内“保路纪念碑”南面书法即为颜楷所书,融唐楷与北碑于一炉,用笔含蓄凝练,笔势挺拔遒劲。
赵熙
赵熙(1867—1948年),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被称为旧成都“五老七贤”之首,巴蜀学者向楚、中共元老吴玉章、成都名贤周善培等均为他的学生。戊戌变法前,他曾在北京应保和殿试,列第一,授翰林院编修,曾与戊戌变法诸君过从甚密,后因母丧“守制”回乡,其社会影响很大。据说四川军阀曾在荣县开战,为了不打扰住在城东的赵熙,都要约定只在城西开战。赵熙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蜀中传有“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之谚。赵熙书法集古之大成,遍学宋元之前书法大家,且每学一家都能融合变化,写出自家新意。近人陈兼与称其“故所作峻整栗密,而又气骨森张,近百年间,罕有与并”,“文字高古,有六朝人风格。而小行草笔精墨良,疏落有致,每令人爱不释手,得之者珍如拱璧。”赵熙学古能化,化能融合,一生都在学习不同风格,使其书法最终达到了秀逸朴厚、变化多端的艺术境界。
张夔阶
张夔阶(1871—1936年),字学潮,灌口镇(今都江堰市)人,清末廪贡。保路运动期间他曾与乡人一道组织保路同志会。其书法长于北碑,并兼及真草隶篆,被推为清末民国以来灌县书家第一人。他的草书尤为精妙,著有《草释》一书。都江堰文物管理所还存有他的手稿18卷,其中《畸庐草释》论述各种字体的书法要诀,为书学珍品。据说当时保路纪念碑遴选题字书法家时,最初所提的赵熙、颜楷、吴之英三人各方面均毫无异议,而对北面题写者数位人选都觉比前三位逊色,最后才决定请张夔阶担任。张夔阶为完成此次撰写任务颇费了一些功夫,他多次用帚把勾勒大小都不合规格,最后铺纸在地上,然后以米粒摆出大字轮廓,再用毛笔照轮廓勾勒出大字形体,拓上碑塔,其字雄浑匀称,楷书中带有隶书意味和草书波挑笔法,生动和谐。

相关诗文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罗庆芳
雄浑有力四方刻,图案浮雕碑座额。
林木葱葱花径绕,爱国仰敬颂德泽。

保护措施

1961年7月13日,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文保牌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市中心西北部。
交通信息
城市地铁:在成都市内搭乘地铁2号线(犀浦方向),到人民公园站(B出口)下车,步行360米。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