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鹤楼

企鹤楼

共 1981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03

历史沿革

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准提阁。
企鹤楼始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竣工。名为石屏县立中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为云南省石屏中学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为云南省立师范学校。
1952年,改为石屏县第一中学。
2014年12月,石屏县文体局完成该项目的野外现场、勘察、测绘、照片拍摄和相关资料收集工作,且在上述基础上完成勘察报告、实测图的编制。2015年3月,完成修缮工程方案及施工图的编制工作。2015年4月,上报国家文物局评审获得通过。

建筑格局

企鹤楼建筑群
企鹤楼占地面积约2980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982平方米。石屏人民为感谢先生对当地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而兴建。整个建筑群由准提阁、三佛殿、石拱桥、喷珠池、企鹤楼、大门、二门、厢房、碑亭组成。以石屏县城西北郊的准提阁为基础,在准提阁、三佛殿前建盖企鹤楼,大门、二门。从准提阁左右伸展,东连天尊阁,西连财神殿,四周建盖砖瓦结构楼房,形成东西两大院子,为师生宿舍及教室。

主要建筑

大门
大门为砖石结构,门框用整齐的青石拱券,铁焊门,为对称卷草纹图案。门额石块上刻“县立中学校”,其上嵌横石匾一块,刻“嘉惠士林”四字,为滇督唐继尧题,昆明陈荣昌书。左右砖壁嵌有石碑,右碑为“建石屏中学校记”,左碑为“云南省公署奖渝李茂兴捐资兴学令文”。
二门
二门
二门,砖石结构。门额上嵌“作育人才”石匾,为唐继尧题赠石屏厂商张信之捐资12000银元建校。石匾上砖壁刻“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当时建校校训。
碑坊
碑坊
碑坊,牌楼式建筑,穿斗式梁架结构,歇山顶,青瓦。明间有柱头科斗拱两攒,次间有转角科斗拱一攒,西向墙壁上嵌青石碑三块,并立,正中一块刻“改省沿革”18行,内容叙学校由县立改为省立之原由,左右两碑为捐款建校之功德碑。东向碑坊与西向同,朝南面墙壁上嵌“创建石屏中学校记”,左右并排的两碑仍为功德碑记。
企鹤楼
企鹤楼坐落于二门通道北向中轴线上,门为拱券式,四重檐歇山顶,第一层至第二层为砖墙,26棵檐柱从第一层直通第二层檐檩;第二层有走廊,东西各有小门两道,南北向开窗户六个;第三层八面开窗,窗为圆棂窗,屋顶八角飞翘,使用檐柱8棵,青瓦铺顶,顶部有三台宝瓶。
喷珠池
企鹤楼北为喷珠池,池周围用青砖围砌成台,池深约三米,池内植莲。池上有单孔石拱桥一座,在南北向中轴线上,桥两边有拦板望柱,栏板上雕鹤鹿及八宝图案等。
三佛殿
三佛殿
三佛殿坐南朝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歇山顶。明间和次间平身科斗拱各两攒,柱头科斗拱各一攒,转角科斗拱各一攒,东西向无斗拱,仅从霸王拳间伸出一昂作装饰而已。斗拱为民国年间花拱。隔扇门已被折除,代之以玻璃门窗。
准提阁
准提阁
准提阁位于中轴线北向最后一层,三佛殿左右两边有圆光门,东西向有走廊。坐北朝南,三开间,二重檐抬梁式穿斗式相结合的梁架建筑结构,第二层明间和次间无斗拱,仅有柱头科和转角科斗拱18攒。正脊两端有吻兽,正中有三台宝瓶。阁前有月台,台上四角植柏树、桂树和梧桐树。月台东西两侧建有配殿,对称式,悬山顶,穿斗式梁架,起楼,有吊柱。配殿前有走道,青砖墁地。阁东北角梁上悬钟一口,钟钮为龙形。准提阁背后有“心”字池一个,意在激励学生用心求学。
陈鹤亭塑像

文物遗存

喷珠碑和喜客泉碑
喷珠池南向边上二碑分列于拱桥两边,右碑正背面刻狂草“不是虎丘,宁无聚石谈经处”,背面刻“喷珠”二字,左碑正面刻狂草“谁穿花径,为有喷泉喜客来”,背面刻“喜客泉”三字,为郡人涂晫(康熙举人,曾任昆明县教谕)书于清雍正庚戊秋日。

文物价值

企鹤楼建筑群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气势恢宏。它同时具有中国传统古典建筑艺术和西式建筑艺术的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企鹤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企鹤楼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异龙镇石屏一中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企鹤楼,路程约107.6千米,用时约1小时25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