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中学旧址

春晖中学旧址

共 1863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36

历史沿革

清末民初,陈春澜出资为其侄陈一斋、陈心斋建造同兴里。
民国八年(1919年),实业家陈春澜、教育家经亨颐共同创办春晖中学。
民国十一年(1922年),初具规模,先建成了一字楼、仰山楼、科学馆、图书馆、平舍、曲院、二字楼、西雨楼等建筑。
20世纪30年代初,陈春澜子侄在同兴里东侧又有扩建,形成现在三条轴线的规模。

建筑格局

春晖中学旧址由春晖中学、同兴里(陈春澜故居)组成。春晖中学现存主要文物建筑包括曲院、一字楼、科学馆、图书馆、平屋(夏丐尊、朱自清旧居)、小杨柳屋(丰子恺旧居)、山边一楼等,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校园北面和校外象山南坡。同兴里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分三纵三横轴线布局,占地宏大,是一处中西合璧晚清民国典型的江南代表性民居。

主要建筑

曲院

曲院
曲院,位于校园中心,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生活用房。曲院坐东北朝西南,占地约1000余平方米,由正屋和与两尽间相连的侧屋组成,因布局在平面上呈“凹”字而得名“曲院”。西洋风格,砖木结构,木人字架上搁桁条,无柱。原为木条泥墙,现已改为砖砌四壁。正屋为面宽11间的二层楼房,通面宽40米,通进深7.3米。侧屋为面宽5间的二层楼房,通面宽18.25米,通进深7.35米。均前设走廊,四坡式屋顶,小青瓦覆盖。楼上地面木地板铺设,楼下地面为石灰三合土地坪。石条砌坎,明间前设石阶三级。

一字楼

一字楼
一字楼,位于校园南部,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初为行政楼,后改作生活用房。该楼坐西北朝东南,为面宽7间的二层砖木结构仿欧式楼房。占地约600平方米,通面宽25.9米,通进深8.60米。木人字架上搁桁条,无柱,四壁均用青砖错缝叠砌,前檐设廊,廊檐由8个砖砌墩柱承接。明间为扶梯弄,作上、下楼通道。四坡屋顶,小青瓦覆盖,楼上铺杉木地板,楼下地面已改为水泥地坪。

平屋

平屋
平屋,位于校外白马湖岸边。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是夏丏尊先生的旧居。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8月,朱自清先生曾在此居住。平屋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正屋为面宽七间的小平房,在北尽间前置厢房一间,周匝围墙成庭院式格局。通面宽28米,通进深8.33米。厢房面宽4.25米,进深4米。均为穿斗结构,八檩用五柱,中柱前后各带两双步。屋顶硬山造,阴阳合瓦。地面青砖铺墁。

小杨柳屋

小杨柳屋
小杨柳屋,位于校外西北面象山脚下。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是丰子恺先生的旧居。因丰子恺先生在院内植有柳树一株而得名“小杨柳屋”。该建筑为略带日本风格的平房,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凹”字形,由小披、正屋和侧屋组成。正屋面宽五间,通面宽19.76米,通进深8.47米,均为穿斗结构,6檩用5柱,中柱前后各带前单步,后双步。正屋前设左右二院。小披屋顶为四坡式,余为两坡硬山顶,阴阳合瓦。地面铺设木地板。

山边一楼

山边一楼
山边一楼,位于校外西北面象山南侧,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是建校起用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的历任校长的办公室。该楼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为面宽三间的二层仿欧式小洋楼。通面宽10.83米,通进深9.23米。木人字梁架,木百叶长窗,木条泥灰天花,四坡屋顶,阴阳合瓦。楼梯设在明间,开双扇大门,前筑石阶。

同兴里

同兴里,位于上虞区小越镇横山村东。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4米,南北宽65米,占地面积约6100平方米。平面布局以三条轴线展开。其中,中轴、西轴线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其建筑体量、布局、做法完全一致。第一进为七开间平房,第二进为五开间楼房,左右设有厢楼,第三进为七开间平房。
同兴里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春晖中学旧址是新文化运动和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实物例证,很多近代文化名人在此工作生活,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旧址建筑中西结合,在保留传统建筑构架的同时,大胆吸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是典型的融入浙江地方风格的近现代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文物保护

2013年3月5日,春晖中学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碑

旅游信息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