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NFT玩法入门科普 - Web3.0(一)
共 6667字,需浏览 14分钟
·
2023-03-07 18:09
本篇阅读时间约为 4 分钟。
1
前言
话题要回到 21 年了,从 21 年底的时候,有幸参加一次生财夜话,从此打开了探索区块链世界的大门。作为一个从0开始学起的小白,在 Web3 领域摸爬滚打了快一年了,慢慢 地对区块链世界有了一些了解。
本次内容分享,也是先给我们公司内部的同事们做了一次线上分享,给我的感觉是相对小白来说,对 NFT 方面应该还是有些感知上的帮助。
虽然我是技术出身,但本次科普分享只分享"业务"玩法的部分。
从业务分享起的原因很简单,技术伴随着业务诞生,业务不了解的前提下,技术上的实现点你不知道如何对应,以及其含义是怎样的。
文章中会涉及到一些区块链行业的“黑话”,不过均有解释,不用担心看不懂🙉,如果有看不懂的,欢迎随时提问。
因为区块链行业就是喜欢造词,讲故事,越是新词,越让大家看不懂,它的传播性就越强。
今天只先分享文章的概念之一, Web3.0 。
本次分享涉及到的任何产品、NFT、币 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入市有 风险 ,购买需谨慎!~ DYOR!(Do Your Own Research!)
2
Web3.0
从各个媒体网站的信息播报,到投资机构,再到个体 VC (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有无数人一头扎进这个领域。
而一提到 Web3.0 ,就会蹦出来相关的一些词汇,比如 元宇宙、区块链、比特币、NFT、DeFi、GameFi,这些层出不穷的词到底都是什么意思?
今天无法给大家一一介绍,因为这些词,每个词都是一个细分垂直领域,哪个单独拿出来说,都能说很长时间,所以我这个系列文章,分享的主要是其中的一个领域,NFT。
“Web 3.0”这个概念最初是由HTTP的发明者 Tim Berners-Lee 在互联网泡沫时期提出的,是指一个集成的通信框架,互联网数据可以跨越各个应用和系统实现机器可读。
到了2014年,以太坊联合创始人Gavin Wood在一篇名为《 DApp:Web 3.0是什么 》的博客文章中重新定义了Berner-Lee提出的这个词,用来指代一种区块链技术,可以基于“无须信任的交互系统”在“各方之间实现创新的交互模式”。
下面这个图就是 Gavin:
3
Web3历史进程
一、Web1.0
网站链接: http://info.cern.ch/hypertext/WWW/TheProject.html 它的特点是:Read Only,只读模式,有点像我们看报纸的场景,就只能阅读信息。
案例1,一个知名的公司,雅虎,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案例2,pizza hut(必胜客),Web 1.0的披萨订购网页:
必胜客在Web 1.0时代是一家创新的企业,他们在1995年开发了一个订购披萨的网页,消费者可以在页面中下单,等到披萨送到后再付现金。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在网站上买披萨,不过支付只能在线下完成。
Web1.0 并非完全没有交互或支付功能,只是这些功能因为转账基础设施无法保障安全性而受到很大限制。
二、Web2.0
怎么理解"写"这个概念?
能互动,能评论,能点赞,能写文章,发视频这些。一切有和数据相关的操作,都可以称为"写"。
2004 年,有一家公司诞生了,标志着 Web2.0 特征的应用,即 Facebook 。
典型的,比如知名xx搜索引擎【xx一下,你就知道】,知名xx短视频【记录美好生活】,知名xx问答平台【有问题,就会有答案】 Web2.0 早期的时候,产品很少,优质的产品更少,用户处于增量状态下,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平台有福利,我也不建议被你平台薅羊毛,随着网络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产品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大,而用户的市场增量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那么问题就出现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20年以前,以内容创作者来说,知乎,变现最差问答平台,在平台官方没有推出带货功能之前,一个几十万粉丝的电子产品类作者变现能力还不如小红书几万粉丝的美妆创作者。 知乎和小红书的搜索流量大家可以看下(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凭什么我优质内容创作者,流量都给你平台吃利润,而我自己却拿不到一点好处? 这就是 Web2.0 最大的不公。 除了创作者来说,对于内容消费者来说,同理。
三、Web3.0
在2008年,中本聪发布了 比特币白皮书 ,在其中指出了 区块链技术 的核心基础并发明了点对点的数字货币,由此掀起了Web 2.0的改革浪潮。
美好愿景:随着在互联网上沉淀的数据越来越多,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开始显现,即个体产生的数据创造了价值,但这些数据并不归属于个体,其创造的价值也没有分配给个体。人们向往一种新的秩序,于是 Web3 应运而生。
Web1.0 : 只读 Web2.0: 读 & 写 Web3.0:读 & 写 & 拥有 如果以系统层面去看的话,Web3 更像是以区块链底层为技术逻辑,衍生出来的一套完全与现实世界隔阂的生态系统,它有自己的独有经济体系。(这个在后面会说到)
那么,怎么理解个人拥有数据? 或者我们把这个问题换成另一个问题,个人拥有数据,即自己的数据,自己要产生价值,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
Web3 是如何重塑数据价值的?
1、数据公开透明、不可篡改
在 Web2 的世界里,各大厂商通过提供免费或便宜的产品、服务来获得用户数据,然后通过垄断这些数据来牟利并建立自己的商业护城河。 而数据存储在他们的中心化服务器上,外界无法访问,也无从得知哪些数据被存储,以什么方式和颗粒度被存储,而且一旦这些应用遭遇攻击或者主动地结束服务,用户的数据可以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但是区块链技术改变了这个观点,只要公链还存活,那 区块链技术作为底层的 We3 框架下,链上数据则实现了公开、透明以及不可篡改。 举个例子,就拿数据的不可篡改来说,微信,全球 14 亿人,大部分我国必备社交产品,曾经有很多创业公司都是从微信的私域流量做起来的,“微商”大家都听说过吧,前几年由微信衍生出来的新职业。可一旦你违反了平台规则(比如违法广告法、被竞对恶意举报等等),说封你就封你,对于有些个体创业者来说,微信就是价值流量的沉淀地,封掉你,只能哭,用户全部流失,个人曾经的数据,全部归零。
2、打破数据孤岛,提升交互兼容性
Web2 时代,每当使用一个新的应用,都需要不厌其烦地走一遍注册流程,比如抖音,手机号注册一遍,微信,手机号又注册一遍。
这应该是 Web2 时代数据孤岛最直观的表现。因为各个应用都拥有自己的数据库,彼此独立,无法打通,所以造成了这种重复性采集。同时,用户的行为数据被碎片化地掌握在不同的应用手中,既无法跨平台复用,也不能进行整合。
而在 Web3 的世界中,大部分场景下,用户只需要安装公链上的一个通用钱包,就可以访问和使用各类去中心化应用,而这个钱包的地址所发生的每一笔链上交互,其对应的数据都可以被组合起来,无需任何应用许可。
每个公链的钱包地址,象征着个人身份,如 以太链 上的知名钱包,小狐狸 metamask:
3、代币经济实现更好的价值分配
我把重点放到了第 3 条,即个人数据的价值,如何直接进行价值体现?
数据创造的价值如何能分配给产生这些数据的个体,一直是 Web3 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不断演进的代币经济,可能是实现这种价值重新分配的核心手段。
这一点任何曾经在各类空投中收益的用户应该都有非常直观的感受。(区块链行业中的有个黑化, 叫"撸毛",俗称,撸空投)
空投大家有概念吗?
举个例子,吃鸡有人玩过吗?隔断时间,飞机上会给你扔个箱子下来,这种箱子里打开之后,往往会有非常好的装备能捡到:
同样的,在 Web3 的世界里,你想获得项目的空投,用户与应用的交互行为所积累和产生的数据,就是价值捕获的载体,项目方从链上获取到你的数据,便知道你是和我这个应用是有过深度交互的,好,那你就是早期的支持者,等我这项目发行代币了,我就空投跟我有过交互数据的那些钱包地址,你就能免费得到我的代币。
而往往有了基础代币之后,个人用户,便可以选择是持有还是卖出,直接兑换成币圈的"法币"(稳定币),来直接获取收益。
这里提到的代币经济,便是我刚才在上面介绍的 Web3 生态系统中的特性,每个公链、项目,都可以依赖区块链技术,发行自己的经济代币,完全脱离现实世界的经济模型。
那由此又衍生出来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每个公链一定要搞自己的代币?
之前听到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言论,说是有人为了赚钱,故意炒作,所以需要发自己的代币。(这个只是玩笑话)
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区块链都是自主运行的,代码放上去,系统自主运行。那通过什么方式来激励大家,让大家自主,心甘情愿的都共同来维护这个体系呢?那就需要一个激励系统,就是这个加密货币,像上次分享到的比特币的矿工,为什么自己心甘情愿的重金筹备去挖矿?就是因为有比特币激励,你帮我记账,我给你"打钱"(奖励比特币)。
好的,到这里,Web3 这个基础的大概念,就介绍结束了。下一篇内容,会进入正题,由 Web3 衍生出来的细分领域之一,NFT。
PS:打工人的五年复盘之旅正在路上。。心得太多了,可能需要年中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