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架子遗址
共 1143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2:09
历史沿革
1982年,马架子遗址被发现。
1983年,确认该处为明代所在地。
1991年、1999年,三次对该遗址进行复查。
2000年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确认遗址属“小河沿文化”,命名为“马架子遗址”。
遗址特点
综述
马架子遗址
马架子遗址全长5千米,包含单体遗址24个,总面积约61.8万平方米,距今2000~8000多年。遗址疏密有序地分布在连绵起伏的临河山梁坡岗上,规模庞大,种类多样,内涵丰富,为赤峰以南地区所少见。马架子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的文化遗址,是研究的重要文化遗存。
房址遗迹
马架子遗址
马架子遗址位于锡伯河北岸坡地上,地表处发现有60余坐灰土圈,每座直径多在5~6米左右,大体上分作7~9排。均沿东北—西南方向排列。每座灰土圈代表着一座房址。属于小河西文化类型。马架子遗址代表着三级社会组织,每座房址为一级,每一排房址为二级,整个遗址为三级。马架子遗址60余座房址,总人数大约有240~360人左右,属于较大的聚落遗址。
文物遗存
综述
马架子遗址出土石器,有尖状器、刮削器等,手制素面夹沙黄褐、黑褐陶片,有口沿、器底,还采集到轮制泥质陶片,和铁器、瓷片等。还采集找少量的动物骨骼。
马架子遗址
陶器
马架子遗址
马架子遗址出土的陶器发现的陶片大多陶质粗疏,以夹砂灰陶、泥制灰陶居多,偶尔能见到泥制红陶和泥制黑陶。纹饰主要是绳纹、刻划纹和附加堆纹。
石器
石器数量较多,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数量较少,器物类型包含有锄形器、饼形器、环状器、斧、球、锛、管、磨盘、磨棒等。
研究价值
马架子遗址
马架子遗址大量文物资料证明早在汉魏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直至辽金,一直有人类在这里定居,至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设军政统一的失尔兀赤卫,属奴尔干都司管辖。清代称“锡尔古臣”、清末称“希尔古差”代替,马架子遗址文化年代久远,是一处涵盖文化成份丰富的重要遗址。
马架子遗址是本地区古代遗址结构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典型实例。是新石器时代以来土著文化发生、发展、演化历史进程的缩影,是北方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彼此融合的见证。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马架子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马架子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与交界地带的锡伯河中下游东岸。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马架子遗址,路程约19.7千米,用时约27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