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造车,BATH 为何难达共识?
雷锋网
共 5396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1-08-12 22:54
作者 | 伍文靓
编辑 | 张栋
从云计算到 AI 金融再到机器视觉,BATH (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在同一战场聚首的情况并不少见。
作为未来出行的关键连接点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落脚点,四巨头在智能汽车的赛道自然也不会缺席。
尤其是在 2021 年,四家都有相关重磅消息放出:
华为已与小康、北汽极狐深度合作推出新车型;腾讯则深耕车联网,软件生态今年在数十款新车的数字座舱中亮相。
不同于华为、腾讯都曾公开多次地强调「不造车」,百度和阿里则以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造车」的意愿。
今年初,百度官宣将下场造车,首款汽车产品将在三年后推出;同时期,阿里与上汽出资 18 亿成立的智己汽车于上海正式面世。
不难看出,虽说 BATH 都在此跑马圈地,但其「造车」打法却发现迥然不同:
华为,坚持不造车,是自身发展需要也是大任所驱; 百度,死磕智驾、平台、方案、汽车一条路走到底; 阿里,两条腿走路,投资扩声量,「造车」赋能物流; 腾讯,重连接、强生态,将软件的力量最大化释放。
在市场的呼声下、政策的推动下,智能汽车无疑站上了风口,而巨头们的频频动作也让坊间讨论繁多。
同为国内顶级的科技公司,「造车」方向上的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四位玩家,狭路相逢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四种玩法,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战略思考和商业逻辑?
1
神仙打架,各有各的「打法」
to C:将更大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消费者推出更顺畅的智能化体验的产品; to B:为出租车车队等大型的客户提供「车辆+技术」的一站式服务。
2
为何难达共识?
3
总 结
陌陌十年和其穿越的陌生人社交江湖
挑战苹果三星,Google 手机终于祭出 "大杀器"
P50 系列:华为手机一次悲壮而又辉煌的挣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