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稷王山塔
共 1181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09:53
历史沿革
万荣稷王山塔始建于北宋二年(1087年),是后稷庙的一部分,原有两座塔,对峙而立,名“雌雄塔”。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重修后稷庙。
抗日战争中,后稷庙被毁。
20世纪60年代,后稷庙只存一座塔。
2022年,万荣县委县政府对万荣稷王山塔进行保护修缮,总投资83万元。
万荣稷王山塔
建筑特色
万荣稷王山塔以山为基,是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残高23米,平面八边形,底层每边边长2米,塔身向上逐层收分,每层均叠涩出檐,反叠涩收分,使塔身曲线略成弧形。第一层塔身高大,檐下饰以砖雕仿木构斗栱和普拍枋,每面置补间铺作二朵,斗栱均为把头绞项作,斗口出蚂蚱头。第二层正面有一砖券拱洞,据传内供像,现已不存。塔身其余各层皆为素面。塔内中空,第一层顶部做叠涩藻井。第七层塔檐反叠涩结顶,上置宝珠塔刹。因地震和风雨侵害,塔刹已残毁。
万荣稷王山塔
文物遗存
稷王山存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重修稷王庙的碑记一块,高1.35米,宽0.34米。
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万荣稷王山塔坐落在稷王山巅,相传在此教民稼穑,所以山名为稷王山,塔在山顶,所以塔被称为稷王山塔。若从百里之外遥望稷王山,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棒槌形状的砖塔,所以俗名棒槌塔。
佛塔文化
古印度将塔称作“悉堵波”,原义为“坟”,是天竺有地位的人死后的一种礼遇。塔初为圆丘,佛灭后,舍利入塔,塔遂被赋予佛教意义。佛塔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在中国古代称为“浮屠”“浮图”,是梵文的译音。中国的佛塔平面形状以方形、八角形居多,层数一般为单数,通常由地宫、塔基、塔身、刹组成。经过与中国的楼阁建筑结合,中国化的佛塔建筑,造型多样,主要有、、等。从建筑材料上看,有木塔,砖塔、砖石塔、金银铜铁塔等。隋以前多为木塔,后来木造塔多因火灾被焚,到唐代多以砖结构的塔代替了木结构的塔。万荣稷王山塔是八角七级密檐式实心砖塔。
活动建设
稷王山原有一座后稷庙,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庙会,四方村民云集,祭祀后稷。
保护措施
2004年,万荣稷王山塔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万荣稷王山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保护标志
2019年8月11日,山西省文物局公布万荣稷王山塔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