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庵

梅庵

共 1818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16

历史沿革

宋至道二年(996年),梅庵始建。
唐时,六祖慧能(新兴人)路经肇庆时曾在此种下梅树,智远和尚为纪念先师,在此建寺。
明万历初年(1573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1978年,梅庵历经五次重修。
1985年,梅庵建围墙,使之形成一个整体。
1993年至1997年间,梅庵陆续重塑塑像,修整山门两侧耳房、石阶及门前平台的排水系统,新建照壁和龟池,征集清代大铁钟一口悬挂于庵内,保养维修附属建筑常光亭、六云亭,新建禅脉堂、展厅、梅廊,在庵东侧花园坡地建六祖植梅铜像。
1978年至1998年春,梅庵为肇庆市博物馆馆址。

建筑格局

梅庵面南偏东,依岗势前低后高,基本上采用传统中轴线对称手法布局。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四周筑有围墙保护,梅庵的主体建筑由山门、大雄宝殿、祖师殿、前后天井、前后走廊组成。附属建筑有六祖井、两侧众缘堂、荃香室、常光亭、六云亭、碑廊和梅园等。
梅庵全景图

主要建筑

山门
为清代建筑,面宽三问,硬山顶,两边设耳房。前设凹门廊,门厅有屏风,后附设檐廊,山墙承托桁条,青砖磨平对缝,是广东小庙的通常做法。
大雄宝殿
是梅庵最为重要的建筑,位于山门之后,比殿前天井高出1.08米。平面五开间,三进深,面积169平方米。原建时应为四柱三间,单檐歇山顶,后两边增加山墙,改成硬山顶,四柱五间。但山墙与梁架无发生结构上的联系。梁架结构,体现宋代建筑风格。明间4.84米,两次间各宽3.16米,与宋《营造法式》相符。梁架为十架椽,屋前后乳袱用四柱,前檐斗拱为外转七铺作单抄三下昂,拱枋用串拱木贯穿紧固,结构和技巧别具一格,完整地保留了宋代木构架的形制和做法,而且具有浓郁的岭南特点,为广东现存宋代木构建筑的孤例,在全国亦属少有。斗拱与檐柱高之比例为二比五,有北宋早期的特色。斗拱用“足材”,斗底皆刻皿板,为较早形制。前后檐柱“侧脚”,增加梁架的稳定性。檐柱和金柱均为梭形柱,亦是古制。石柱础呈短圆柱状,收腹,下端阴雕简单纹饰,曲线优美,颇为古朴。
祖师殿
为明建清修建筑,台高为0.55米,平面为长方形,面宽两柱三问,进深四柱四间,硬山顶,前后金柱相距5.25米,只有明间用木构架,两边用山墙承重,后檐用砖墙封顶,空间较大殿高昂。两檐柱下与石柱础上使用木板,颇有特色。
天井、廊庑
大殿前后有天井,天井两侧有廊庑,其中前天井两侧廊庑墙上镶嵌有《重修梅庵碑记》《平岭西纪略》等碑刻。

文物遗存

门联
来到梅庵,抬眼便见山门上的对联:“梅寒标哲蕊,庵静悟禅机。”
佛像
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药师和阿弥陀三佛,后面六祖殿内是惠能的金身坐像。
梅树
庵内的右侧辟出一小块梅园,斜坡上散落着数十株梅树,十月的阳光下,还可见到梅树的细叶间藏着将谢的豆粒般大小的白梅花。梅花坡下,是一弯游廊,名曰“赏梅廊”。
古树
庵的院墙外,有一棵据称千年以上的菩提树,树身粗大。
六祖井
梅庵的山门前,六祖井开于唐代,据说六祖惠能当年为方便灌溉梅树,用他的锡杖挖了这口井,后人称此井为六祖井。现存六祖井位于梅庵山门前东南侧,该井井壁为圆形,用青砖砌筑,井径1.2米,井深8.88米。
六祖井

文物价值

梅庵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研究中国宋代木构建筑提供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梅庵在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史上,都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建筑艺术独特。庵内大雄宝殿保留了宋木构建筑风格,是岭南城区一处十分珍贵的千年木构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保护措施

1962年7月,梅庵被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20日,梅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名字由来
梅庵
梅庵,顾名思义,寺院栽有梅。传唐朝时惠能喜梅,客居古端州城西岗时,曾于岗上植梅,以锡杖掘井。宋至道二年(996年),一位名叫智远的和尚为纪念惠能,在此处建庵。取名梅庵,以示不忘。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梅庵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城西街道梅庵路15号。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