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下区
地名由来:因在历山之下而得名,历史上还曾有“历下之城”之称,1955年9月改称“历下区”。
趵突泉
趵突泉
大明湖
大明湖
2023年6月,历下区被山东省体育局确定为山东省省级体育消费试点县。
2023年5月,历下区被确定为2022年度山东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
2023年3月,2023中国创新百强区公布,历下区位列第41。
2023年1月,历下区被命名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市、区、旗)。
2022年12月,历下区被认定为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2022年12月,历下区被认定为2022年度山东省质量强县(市、区)。
2022年8月,历下区入选2021年青年人才首选山东20强城市。
2022年8月,历下区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
2022年8月,历下区入选2022年度县市夜经济繁荣百佳样本第84位。
+查看更多历下区荣誉与相关排名>>
历下区位于济南市东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6°35'34"~36°42'30",东经117°0'16"~117°10'24",东与济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相接,南北与历城区相接,西、西北与市中区和天桥区相邻。总面积100.89平方公里。
历下区大地构造单元,位于山东地块泰山隆起北侧,北临济阳坳陷。地质情况比较简单,历下区南部即黑虎泉以南至千佛山一带,分布着古生界奥陶系下统和中统的海项沉积的碳酸盐地层。下统为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它的上部含燧石结核和条带,地层厚度为106.63米;中统按照沉积旋回划分为3组6段,每组的下段岩性为薄层状泥灰岩、泥质灰岩夹角砾状泥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厚度为31.63~46.70米,每组的上段为深灰色厚层石灰岩和豹皮状石灰岩,厚度为121.09~226.46米,产珠角石化石,中统厚度为678.64米。这些地层呈单斜构造,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平缓,一般8度左右。在千佛山西南侧发育的是千佛山断层,长约25公里,呈320~350度走向,倾向南西,倾角78度,上盘下降,断层带内构造角砾岩带宽度不一,宽者五六米,窄者仅数十厘米。千佛山断层沿北北西方向通过趵突泉附近,至今仍有活动。历下区中、北部为第四系松散层。松散层之下即为隐伏的济南辉长岩体,岩体平面形态近东西向椭圆状,西头周边呈月形弯曲,东头分成两叉、形似鱼尾、岩体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15公里,分布面积430平方公里。主要岩性为橄榄苏长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苏长辉长岩等。岩体属于浅成至半深成相,产状为向北倾伏的复杂岩盖,它的侵入时代是晚白垩纪燕山期。
历下区辖14个街道,183个社区(其中45个由济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舜华路街道管理)。14个街道分别是:泉城路街道、大明湖街道、东关街道、建筑新村街道、千佛山街道、趵突泉街道、解放路街道、文化东路街道、燕山街道、甸柳新村街道、姚家街道、智远街道、龙洞街道、舜华路街道(由济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
(adsbygoogle =window.adsbygoogle ||[]).push({});
历史沿革:
“历下”一名在战国时期已有记载,战国时代,历下属齐国。
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此地属齐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历下属济北郡,称历下邑。
汉景帝四年(前153),设历城县,治所在历下;历下属济南郡历城县。
晋代,济南郡治所由平陵城迁至历城县。
隋唐时代属齐州历城县。
宋代属济南府历城县。
元代属济南路历城县。
明洪武九年(1376),承宣布政使司从青州移历城。
从此,历下古城成为省、府、县三级官府所在地。
清代属济南府历城县。
1913年属岱北道历城县。
1914年属济南道历城县。
1929年7月,济南设市,历下为济南市第一、第二、第三区。
1949年3月,济南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第一、二区合并称济南市城区;第三区在城外东部和南部。
1951年1月,济南市第三区改称第一区,城区改称第二区;同年6月,区公所改称区人民政府。
1955年1月,第一、二区合并,称第一区;同年7月,区人民政府改称区人民委员会;同年9月,济南市调整行政区划,第一区改称历下区。
1966年8月,历下区改称红卫区。
1973年7月,红卫区复称历下区,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