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邦尼,亲爱的沃洛佳
★ 解读《洛丽塔》的关键钥匙
★ 揭秘纳博科夫一生故事的珍贵信件,国内首度出版
★ 文学大师×辛辣批评家,如何从亲密无间到分道扬镳
★ 关于金钱、疾病、工作、写作、《纽约客》、书籍、人物和蝴蝶……
★ 颇具默契的深度交流 + 火花四溅的思想碰撞 + 直言不讳的犀利妙评 + 鲜为人知的文坛轶事
《亲爱的邦尼,亲爱的沃洛佳:纳博科夫—威尔逊通信集,1940—1971》收录了小说大师纳博科夫与其挚友——著名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在1940年至1971年间的通信,是两位智者之间颇具默契的深度交流。火花四溅的思想碰撞,直言不讳的犀利妙评,鲜为人知的文坛轶事,尽在其中。
正如这些坦诚的信件将证明的,在两人的最终疏离之前,是四分之一个世纪的个人与智性的亲密接触。两位作家相互激发、促进性的交往,持续而充满生机的观点交流,都在他们各自的作家传中得到重要反映。
加州大学伯...
★ 解读《洛丽塔》的关键钥匙
★ 揭秘纳博科夫一生故事的珍贵信件,国内首度出版
★ 文学大师×辛辣批评家,如何从亲密无间到分道扬镳
★ 关于金钱、疾病、工作、写作、《纽约客》、书籍、人物和蝴蝶……
★ 颇具默契的深度交流 + 火花四溅的思想碰撞 + 直言不讳的犀利妙评 + 鲜为人知的文坛轶事
《亲爱的邦尼,亲爱的沃洛佳:纳博科夫—威尔逊通信集,1940—1971》收录了小说大师纳博科夫与其挚友——著名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在1940年至1971年间的通信,是两位智者之间颇具默契的深度交流。火花四溅的思想碰撞,直言不讳的犀利妙评,鲜为人知的文坛轶事,尽在其中。
正如这些坦诚的信件将证明的,在两人的最终疏离之前,是四分之一个世纪的个人与智性的亲密接触。两位作家相互激发、促进性的交往,持续而充满生机的观点交流,都在他们各自的作家传中得到重要反映。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西蒙•卡林斯基在此前版本的基础上作了扩充和修订,更详细地追溯了两位作家之间友谊的复杂性。
当两位如此出色且热情洋溢的知识分子通过信件相聚在一起时,天空中仿佛全都是绽放的烟花。
——卡洛斯·贝克,《海明威》作者
这份书信集记录了两个博学而忠诚的头脑、两种极其固执而谨慎的个性,能有这样一份记录……真好。这套书能遇上它的编辑是一种幸运,他能够权威而透彻解释这两个人之间的大量争论,他们其中一个人试图用俄语和其他诗来教育另一个人,而另一个人则用英语做同样的事,同时两个人还使用法语……这两位对语言细节孜孜不倦的热爱者,都会喜欢他们的编辑这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约翰·厄普代克,《纽约客》
书信集由西蒙·卡林斯基编辑,为全文进行了详尽、实用的注释,此外他还撰写了一篇出色的导言,在文章里他回顾了书信中闪烁迸发的分歧,预测了纳博科夫注释版《叶普盖尼·奥涅金》出版时将遇到的著名公开争论……信中有许多关于金钱、疾病、工作、写作、《纽约客》的编辑政策、书籍、人物和蝴蝶的有趣谈话。但是,最吸引人的是他们的分歧,不仅因为这是最棒的文学八卦,还因为它们给纳博科夫和威尔逊的信件和灾难性友谊的戏剧性增添了迷人的复杂性。
——伦纳德·迈克尔斯,《民族》周刊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出生于圣彼得堡。1940年,移居美国,在哈佛大学等高校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1961年,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病逝。
埃德蒙•威尔逊(1895—1972),
美国著名评论家和作家,曾任美国《名利场》和《新共和》杂志编辑、《纽约客》评论主笔。
西蒙•卡林斯基(1924—2009),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拉夫语语言和文学荣誉教授。